2015年8月,北京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正式启动。十年来,来自首都22家三甲医院的189名专家跨越3650米海拔落差,将“首善标准”深植雪域高原,助力拉萨市人民医院实现从“创三甲”到“强三甲”的历史性跨越,书写了新时代医疗援藏的“北京答卷”。9月8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卫健委了解到,数据显示,十年来,拉萨市人民医院年门急诊量从11.4万人次跃升至37.1万人次,手术量从1963台增至8011台,大病诊疗能力提升近4倍,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卫生援藏”成绩单。
医疗援藏的“北京范式”具体如何开展?据了解,北京在“以院包科”工作中实施事前评估、其间评价及后期调整机制,累计开展新技术近400项。其中,妇产科诊疗范围持续扩大,微创手术技术显著提升,产科分娩量位居拉萨市公立医疗机构前列;儿科成功救治760克超低体重儿,创下西藏新生儿救治纪录;心血管内科开展的射频消融术,填补了自治区技术空白。同时,成功申报国家一级癫痫中心、国家VTE静脉血栓防治中心,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和呼吸内科2个,重点打造了心血管内科、血液透析中心等10余个具有高原特色、符合群众就医需求的“拳头”特色科室,形成临床重点专科群。
人才孵化方面,创新“三个利用好+三个培养好”机制,即利用好师带徒政策、利用好三交政策、利用好援藏政策,培养好临床人才、培养好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好管理人才,182名专家与460名本地医务人员结对,实现221项新技术本土化。2024年首创“学前有教育、全程党建引领、返回有汇报”的闭环管理模式,组织36名骨干赴京跟岗培训。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团队带团队”模式,本地医师高级职称人数从8人增至78人。
科研方面,医院的科研项目从“几年立一项”转变为“一年立多项”,科研项目的质与量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5年以来,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3项,自治区级课题立项110余项;在“十四五”期间,医院科研基金奖励经费达到每年90万,以推进医院科研建设;强化科研成果产出和质量,累计发表医学研究论文200余篇,包括SCI论文10余篇,其中高原医学相关研究占80%。在高原病发病机制研究、适宜医疗技术研发等领域实现多项突破,切实促进医院科研从“追随”向“并行”飞跃。
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年铸就“北京模式”的五大核心在于,一是坚持政治引领与制度优势相结合,北京建立“市委统筹、卫健主责、医院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市卫生健康委充分发挥援藏“大后方”主导作用,确保“中央所指、西藏所需、北京所能”有机统一;二是坚持规划先行与精准施策相统一,制定五年帮扶规划,形成“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三是坚持硬件投入与软件提升并重,北京市累计投入1.2亿元专项资金,在完成基础设施改造和智慧化建设的同时,注重移植北京三甲医院的管理理念和质控标准,建立起覆盖医疗全流程的制度体系;四是坚持党建赋能与专业帮扶深度融合,创新“党建+医疗”援藏模式,党员专家带头开展“高原党旗红”义诊活动,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医疗援藏效能;五是坚持技术帮扶与文化交融协同推进,既通过“师带徒”传授先进技术,又创新中藏医协同诊疗模式,制作双语健康科普作品,真正实现了“输血”与“造血”的有机统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