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若望何以得到明清皇帝赞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08 09:01

今天的北京市委党校院内,坐落着一处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的墓群,其中,在一处墓主名为汤若望的墓碑上,镌刻着“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的字样,这是清朝康熙皇帝为其题写的赞词。汤若望是谁?为什么他会得到康熙皇帝如此高的赞誉?

矢志来华

以专业天文学知识立足北京

汤若望堪称是利玛窦之后最著名的来华传教士。1592年,汤若望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科隆一个信奉天主教的贵族家庭。少年时代曾就读于名校罗马的日耳曼学院,毕业后进入罗马学院深造,并于1611年加入了耶稣会。当时,汤若望对于法籍耶稣会士金尼阁带回的关于东方的信息深感兴趣,于是下定决心要赴中国传教。1616年初,汤若望向教会递交了自己前往中国传教的申请。起初,汤若望直属教会院长认为其尚未完成学业,拒绝批准。直到1617年10月,汤若望毕业,他才得以跟随金尼阁前往中国。汤若望一行人从里斯本登上了“善心耶稣”号轮船,在经过艰苦的海上航行后,于1619年7月15日抵达中国澳门。

由于1616年南京发生教案导致传教士被驱逐,汤若望等人在中国内地几乎无立足之地。1620年,天主教徒徐光启奉旨训练新兵,防御都城,他派遣自己的学生张焘、孙学诗赴澳门购买火炮来装备明军,并以欧洲的方法来训练明军,抵御后金在辽东的强大攻势。另外,徐光启也计划借此机会,“夹带”一些传教士入京。在徐光启的关照下,汤若望得以顶着火炮专家的身份北上进京。不过,真正让汤若望在北京站住脚的,是他所具备的专业天文学知识。1623年10月8日,汤若望准确预测了日食的时间,使其在北京声名鹊起,其精通天文学的优势得以彰显。传教会在1626年发回欧洲的报告中也评价汤若望“在科学中的进步,颇为优良”。1627年,汤若望被派往西安接替金尼阁的工作,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就在同年,明熹宗天启帝驾崩,崇祯帝继位,徐光启升为礼部侍郎。在徐光启的游说下,明朝对天主教的政策出现松动。1629年,徐光启向朝廷奏请改历法,得到崇祯帝的批准,徐光启得以邀请传教士邓玉函、龙华民进入钦天监。1630年邓玉函因病去世后,汤若望和意大利传教士罗雅各被召回北京承担邓玉函的工作。

崇祯帝赐“钦褒天学”牌匾

还命其制造西洋火炮

在帝制时代,颁布历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因为国家机构与平民家庭的生活都需与大自然的运行相合,倘若不能相合,人们就会担忧出现各种天灾人祸。汤若望所参与修订的历法也是皇权的象征,因为只有皇帝才可以颁布历法。因此,制定一部准确无误的历法,对于维护王朝统治合法性至关重要。

自元朝以来,统治者一直引用阿拉伯历法来修正中国原有的历法,但阿拉伯历法因时代已久,多次出现实际天象与预报不合的情况。汤若望等人则将西方天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中国传统历法相结合,编纂完成一部相对准确的历法——《崇祯历书》,但由于保守派的阻挠和战争频发,使得这部新历法未能推广。尽管如此,崇祯帝依然嘉奖汤若望,赐给其刻有“钦褒天学”的牌匾,以此肯定汤若望所做的贡献。此外,还有其他官员赠送匾额,如有题曰“功堪羲和”。羲和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和历法制定者。由此可见,汤若望在当时国人的心中首先是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

身为传教士,却从事着科学家的工作,这使得汤若望遭受到部分天主教人士的强烈批评。此外,他在钦天监工作时,会顺应中国传统,在历书的每日之下记“宜”与“忌”,这些都使得他遭到许多教会同行的质疑。然而,汤若望却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在他这一切工作上所怀的最后目的,就是要借这一切工作为传教的工作谋便利”。在负责改革历法之余,汤若望还受命制造西洋火炮,不可思议的是,他仅凭书本知识就成功地造出了20尊大炮,崇祯帝“嘉其坚利,诏再铸五百位”。1643年,他又奉命计划建筑北京堡垒图样。1644年,汤若望还奉命赴北方考查防务。但汤若望所做的这些工作,对于挽救濒死的大明王朝来说已无济于事。

建北京城内首座大教堂

并引入西方科学知识

清军进入北京后,因汤若望又准确无误地预测了本年九月一日将发生日食的现象,汤若望因此又获得清廷认可。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关照下,他在北京宣武门内的住所不仅免于搬迁之苦,他本人还得到摄政王多尔衮的重用,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其工作地点就在今日北京建国门附近的古观象台。汤若望按照西洋新法修订完成却没有来得及付诸实施的《崇祯历书》,则被清廷重新定名为《时宪历》。

1650年,清廷赐予其土地,于宣武门内原天主堂处重建教堂。汤若望由此建成了北京城内首座大教堂,即今天人们口中的“南堂”,该地也成为他和其他来华神父的住宅。汤若望备受恩宠,煊赫一时,他不无自豪地记录道:“当时如有棘手,朝臣不敢过问之事,均云:请汤神父去办。”

多尔衮死后,13岁的顺治帝亲政。由于汤若望曾经对多尔衮的专权表露不满,又曾为顺治帝预测过多尔衮将命不久矣,于是汤若望又得到年轻君主的赏识。顺治帝视汤若望为自己可信赖的长辈,尊称其为“玛法”,也就是满语中“祖父”的意思。顺治帝对汤若望信任到什么程度呢?他允许钦天监的一切奏折,在任何时间,无论皇帝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亲自呈交到皇帝手上。顺治还免除了汤若望三跪九叩之礼,而这种待遇在整个朝中只有两位大学士和四位部臣可以享有。此外,顺治帝还赐准独身的汤若望承继养子,赐准他随意转赠御赐的礼品。汤若望先后被授予太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等职,并获得“通玄教师”的尊号。1658年封为“光禄大夫”,赐给一品顶戴,并旌表其祖先。顺治帝在处理政务的百忙之中,还常造访汤若望在宣武门教堂的家,一边欣赏把玩汤若望房间内的科学仪器和艺术品,一边闲谈,到深夜也不觉乏累。

由于汤若望在宫廷里的显赫地位,地方上的传教士大多免于被官府为难。南怀仁曾回忆称,“正是由于汤若望神父和他所领导的钦天监的威望,我们的神父们才能分散地居住在不同的省份,开办教堂,并且一次又一次地将新来的传教士们带入中国内地。”此外,汤若望还在清初编纂了大量的科学著作,将西方科学,包括天文、历算、光学、物理、解剖学、血液、地震等知识介绍给中国人,为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1666年病故于北京

被葬在利玛窦墓旁

1661年,顺治帝驾崩,年幼的康熙帝继位。此时汤若望的处境却越发凶险。一方面,来自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传教士进入北京后,嫉妒汤若望在宫廷中的显赫地位,于是在教皇面前攻击汤若望只知传授西方科技,而忘却传教事业,从而逐渐被中国人同化,汤若望因此受到马尼拉大主教以及罗马教皇的叱责。另一方面,杨光先等清廷保守势力在鳌拜等辅政大臣暗中支持下,发起对汤若望及其背后顺治帝政治遗产的清算,诬其“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历法荒谬”。

面对内外夹击,备受中风瘫痪折磨的汤若望无法言语,只能通过助手南怀仁来回应各方诘难,但已力不从心。1664年,保守派的后台鳌拜下令废除新历法,并逮捕了汤若望和他在钦天监的下属,汤若望被判凌迟处死。后来,经孝庄太后干预汤若望才被赦免,留住北京,但被禁止回到之前的住所,至于陷害汤若望的杨光先则因此走上了钦天监监正之位。1666年,汤若望病故于北京,时年75岁,他被葬在了利玛窦的墓旁。三年后,已经亲政的康熙帝在汤若望的助手南怀仁的请求下重新审理此案,罢黜了杨光先等人,为汤若望平反,恢复其生前一切荣誉并给以隆重的安葬。

汤若望终其一生以传教士自居,却没有在传教上有所建树,反而是以科学家的身份受到中国人的尊敬。在汤若望的身后,南怀仁、白晋等传教士继续为康熙帝介绍引入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开阔了这位“千古一帝”的眼界。人类文明交往的大潮仍将继续滚滚向前。

(作者徐飞为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史博士研究生;李文畅为辽宁大学中国史博士研究生)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视窗 | 探访上海光启公园
新华社 2025-05-18
视窗 | 探访北京利玛窦墓
新华社 2025-05-13
清末两方残碑中的近代史断章
北京晚报 2025-05-08
明十三陵永陵思陵首次向公众开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6
人物|那位讲解传教士墓园的绅士派可爱老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6
历史|利玛窦墓园的三十年守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6
中轴万象雕画于版 “首图珍藏版画典籍展”开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30
寻访|明末存亡之际,两朵沪上“繁花”绽放京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