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全球视野下的视唱练耳交流研讨活动”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圆满落下帷幕。作为一场聚焦视唱练耳领域、汇聚全球音乐教育智慧的盛会,活动期间不仅举办了专家研讨会、音乐素养课程、公开排练课、师资培训等丰富活动,更以一场精彩纷呈的闭幕式演出画上句点。本场演出以“东方声景”与“西音绘卷”两大篇章,汇聚了多所艺术院校的优秀音乐作品,展现了在全球视野下音乐艺术的多元魅力与视唱练耳学科的实践成果。
闭幕式音乐会以多声部合唱《给我拿点水来,席薇》开场,这首基于传统民谣的无伴奏合唱作品,通过层叠声部与身体打击乐,为视唱练耳中节奏与声部协调的生动范例。随后,“东方声景”篇章以多声部粤语合唱《赠孟浩然》、无伴奏混声合唱《摘葡萄》、多声部合唱《新编沂蒙山小调》、混声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等作品,诠释了视唱练耳的教学成果。
“西音绘卷”篇章则聚焦国际视野下的节奏与声音探索。法国视唱练耳教师协会主席弗洛朗·乔拉作曲的《哈卡兰特》与《当我说 "Doo"和"Na"的时候》,前者采用高强度节奏练习与教育创新理念,呼应了国际视唱练耳教学的前沿动态,后者则是特意为本次论坛活动作曲并首演的,作品包含多种音乐风格,也是很好的视唱练耳的训练作品。而上海音乐学院徐昕芃弹唱的《风暴》,则通过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激昂演绎,展现了视唱练耳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
音乐会的高潮来自多声部合唱《春之祭》,这部作品被视为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以现代和声、非常规节奏与配器创新著称,不仅极具挑战性与艺术表现力,也是多声部训练的宝贵素材。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裴聿茹代表指导教师团队分享了作品的教、创、排、演心得。“《春之祭》的改编体现三大前瞻性理念:解决学生创作脱离实际演奏检验、停留在理论层面的问题;弥补作曲专业学生较少以表演者身份深入舞台,对作品可演性缺乏客观认知的短板;通过限定配器组别下的横向比对与相互学习,提升对乐器运用和层次设计合理性的把握。这三点彰显了中央音乐学院小中大一体化后,融合音乐能力与专业需求的多维度视唱练耳教学新理念。”
闭幕式音乐会的尾声,裴聿茹将经典曲目《友谊地久天长》《我和我的祖国》及一条低音旋律改编成三声部合唱,并带领所有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共同演唱,为全场献上了惊艳的“彩蛋”。
“为期数日的研讨活动中,我们从开幕式、各地专家的论坛,到开幕式音乐会,再到随后同步展开的三线并行活动,内容充实而多彩。”裴聿茹总结说,活动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交流研讨凝聚共识,为国家美育教育贡献力量。“从外国专家的公开课、讲座系列中深入地了解了各国的音乐教学的体系,从教师的角度,在教学技法大赛以及优秀课题展示中了解了每一个老师优秀的能力。所有来参加这次活动的同学,通过视唱练耳的技能展示和所参与的排练课堂,感受到了音乐素养在所有音乐学习中带给他们的独特乐趣。”
本届活动的意义在于让“音乐表达与创作”的种子通过交流传播,影响更多音乐教育者与学习者。活动的圆满举办,不仅为“全球视野下的视唱练耳”研究与实践注入新活力,更推动了中外视唱练耳教学体系的深度对话,为视唱练耳的未来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
供图/中央音乐学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