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了!物资能进去了!”在密云区苇子峪村的抢险现场,满身泥浆的中建一局突击队员望着缓缓驶入的物资运输车,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近日,北京遭遇持续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中建一局党委第一时间部署安排,构建“政府统筹、企业驰援、军警冲锋、社会协同”的立体救援体系,累计转移安置群众1.2万余人,排除险情320余处,抢修道路50余公里,在密云、怀柔、房山等地筑起一道道“红色堤坝”,用实际行动践行央企使命担当。
闻令而动:六小时的爱心速递
“安置点明天早饭快断供了!”7月28日14时,中建一局三公司贾海元青年突击队接到密云区石城镇的紧急求助。放下电话,突击队立刻启动应急响应,全员联动协调物资。从联系供应商到完成采购,从装车消杀到冒雨运输,200斤猪肉、20箱鸡蛋、10袋大米、500把挂面及2000余斤蔬菜等生活物资,在短短6小时内就送抵石城镇中心小学安置点。“热乎饭菜能准时上桌,多亏了这些央企子弟兵!”安置点负责人激动地说。
紧接着,突击队再挑重担。7月29日下午,他们仅用4小时就调集10余台大型机械和20名专业人员星夜驰援大城子镇。截至31日晚,累计清淤3000余方、回填渣土近万方,修复道路300余米,让红门川河断桥处的临时道路具备通行条件,600余名村民踩着碎石路安全返家。进入8月,队员们又转战太师屯镇,完成1200米街道清淤,为灾后重建扫清障碍。
向险而行:劈开生命通道的“钢铁洪流”
“乡亲们等着路,早一秒打通就多一分希望!”中建一局总承包公司“抗洪抢险青年突击队”的14名队员发出铮铮誓言。3台挖掘机、2辆渣土车组成的救援车队,在泥泞塌方路段星夜疾驰,直达北庄镇重灾区。
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苇子峪村道路被洪水拦腰斩断,上庄村唯一通道被山体滑坡掩埋,数百村民被困。挖掘机手在湿滑路面精准操控机械臂“开山劈路”,清运车在险路上反复冲锋,队员们挥锹清理碎石,手掌磨出血泡也不停歇。经过不眠不休的奋战,他们成功修复100米被毁道路,打通了这条“生命线”。当满载物资的卡车缓缓驶入,队员们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闪烁着胜利的光芒。
使命必达:守护群众的“平安之路”
房山区佛子庄乡东西班各庄村主干道中断,50余名群众受困。房山水毁修复项目青年突击队带着6台挖掘机、6台运输车火速驰援。“我是党员,让我先上!”市政公司项目经理郭东东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泥坑。队员们采取“机械+人工”模式连续作战,高温下在泥浆中指挥作业,嗓子喊哑了就用手势交流。
从30日14时现场勘察,到20时打通应急通道,再到31日18时全面修复受损道路桥涵,突击队用28小时完成了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当村民们沿着修复好的道路安全转移,队员们累得直接瘫坐在泥地里,身上的泥水与汗水早已分不清。
专业护航:房屋安全的“体检医生”
灾后房屋能否安全入住?科研院结构鉴定突击队给出了专业答案。8名技术人员12小时内完成战前准备,深入密云不老屯、石城等镇11个村庄,逐户开展房屋安全评估。他们细致检查墙体裂缝、地基沉降等隐患,用专业仪器检测结构安全,累计完成60户308间房屋的应急评估,为群众安全返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建一局党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从物资捐赠到道路抢通,从清淤排险到安全评估,一局人用速度、力度与温度,在抗洪抢险一线书写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答卷,让鲜红的党旗在洪流中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