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具有“环保、低碳、循环”特征的职业活动进行了研究分析,将部分社会认知度较高、具有显著绿色特征的职业标示为绿色职业。如今,这类带有鲜明“绿色低碳”标签的岗位,正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绿领”。复合型“绿领”人才也日益成为企业竞相争抢的对象。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下,青年人对“绿领”职业的热情持续升温。从碳汇计量评估师到风电叶片维修工,从氢燃料电池测试员到ESG顾问,这些新兴岗位正成为职场新人的热门选择。当百万级人才缺口与青年职业理想碰撞,一场关于个体价值与时代使命的共振正在悄然发生。
“绿领热”的本质,是时代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直接映射。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绿色经济正以磅礴之势重塑产业格局。新能源装机容量稳居全球第一,碳交易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环保科技与数字化深度融合——这些变革不仅催生了3800万个预期岗位,更将“绿色技能”推至就业市场的核心位置。人社部《职业分类大典》连续更新绿色职业名录,从134个增至137个,覆盖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全链条领域,为年轻人提供了清晰的职业导航。这种政策与产业的协同发力,让“绿领”不再是边缘岗位,而是时代赋予的“未来赛道”。
“绿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潜在价值更不容低估。以储能电站运维员为例,他们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既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又通过数据优化充放电策略,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年轻一代的职业选择,折射出价值观的深刻转变。在环保意识普遍提高的背景下,“绿领”职业成为理想与现实的交汇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选择“绿色土木”方向,将低碳建筑视为“改变世界”的切口,不仅为环保事业提供人才支撑,还通过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
“绿领热”的持续升温,离不开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高校率先响应时代需求:北京科技大学开设碳中和本硕博贯通培养项目,北师大打造绿色金融特色课程,昆明理工大学聚焦资源循环技术创新。与此同时,企业以高薪与成长空间争夺人才,地方政府也通过人才补贴、绿色认证体系等政策,构建“培养-就业-发展”的全链条支持。这种多方协同机制,不仅填补了人才缺口,更让“绿领”职业形成良性生态。
当年轻人在“绿领”岗位上书写职业故事,他们也在参与一场时代叙事。碳汇计量评估师让企业减排“有据可依”,可再生能源工程师推动能源结构转型,ESG顾问重塑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个体的专业技能正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动能。这种共振不仅带来个人成长的红利,也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正如一些专家所言,绿色职业的兴起,既是就业市场的“新风口”,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撑。
“绿领热”的背后,是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正在重新定义时代发展。当个体理想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个人职业选择汇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不仅是这个新兴职业群体之福,也是社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生动注脚。
文/舒爱民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