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名网友表示意外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简称“港中深”)发放的“未录取通知书”,内含徐扬生校长的一封信和一个印着该校logo的小礼物。
“没被录取是遗憾,收到来信是震撼……”收到通知书的孩子、家长和围观者们都沸腾了,评论区炸开了锅,有网友泪目“太暖了,好感度拉满”,甚至有学生受到激励表示还要复读来年再续缘分,这波操作直接冲上热搜。
传统招生体系中,高校与落榜生的关系往往止步于“未录取”三个字的冰冷宣告。录取通知书是荣耀的勋章,而落榜者的失落与迷茫,却常被淹没在招生季的喧嚣里。港中深此举,恰恰打破了这种“唯结果论”的单向叙事,彰显了教育的温度。
校长徐扬生在信中讲述的两个故事颇具深意:湖南学子因先天性心脏病被名校拒收,却在三本院校逆袭为企业家;自己下乡支农后,最终成为大学生。这些经历绝非空洞的“鸡汤”,而是用个体命运证明: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站”,暂时的失意可能藏着另一条通往卓越的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港中深对未录取考生的关怀绝非“一时兴起”。自2016年起,该校便坚持为综合评价测试落榜生寄送“安慰礼”,这份坚持背后是教育者对“过程价值”的珍视——即便未能成为校友,考生曾为梦想付出的努力,理应得到体面的回应。正如徐校长所言:“感谢他们在人生重大抉择时曾考虑过我们”,这种姿态,让招生从“筛选机器”变回了“人文对话”。
港中深的做法并非孤例。2017 年,北京大学在自主招生初审结果公布时,给未通过的考生写了一封公开信:“这无关乎成败,我们依然珍视你对北大的向往”;2022年,西南大学用“小作文”回复失利考生:“你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这些举动之所以引发共鸣,正因它们打破了“录取即价值”的单一逻辑,让高校从“高冷殿堂”变为“精神港湾”。
大学之“大”,不在录取线的高低,而在胸怀的宽窄,能否超越功利的评价体系,展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当港中深的“未录取通知书”跨越城市街巷,抵达上千名落榜考生手中时,这封承载着校长手写信与校徽文创的特殊邮件,早已超越了“通知”的功能性意义。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教育最本真的温度——在分数与排名之外,每一个为梦想拼搏过的灵魂都值得被看见、被尊重。这种打破常规的人文关怀,恰是大学之“大”的生动诠释:真正的高等学府,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应是精神的灯塔。
不过,“未录取通知书”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网友质疑:“没被录取还收到通知书,不是往伤口上撒盐吗?”这样的担忧虽然有点过于“玻璃心”了,但提醒我们教育的情感表达需要精准拿捏尺度,把握好温度与边界,避免“好心办坏事”。
在这方面,港中深的实践不无借鉴价值:其一,对象精准—— 仅面向参加过综合评价测试的考生,他们对学校有更深的情感联结,更易理解这份善意;其二,内容克制——信中不回避现实困境,不夸大安慰效果,而是以真实故事传递力量;其三,形式贴心——校徽文创与手写题字,将仪式感转化为长久的纪念,而非短暂的情绪刺激。简言之,教育温度的传递,需要“分群体、分场景”的精细化设计,不能简单复制,盲目效仿,否则极易适得其反。
“未录取通知书”之所以登上热搜,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社会对教育温度的渴望。在“唯分数论”仍有市场的今天,这些带着墨香的信件与礼物,像一缕清风,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筛选“成功者”,而是滋养“完整的人”。
当更多高校能像港中深这样,在制度框架内注入人文关怀;当社会能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高考失利——或许有一天,“未录取通知书”就会成为教育普遍的模样。
文/胡欣红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