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堂食和外卖不该在品质上被区别对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9 17:35

外卖用冻肉,堂食用鲜肉;外卖用陈米,堂食用新米……花同样的钱点同款食物,外卖和堂食吃到的食物品质是否存在不同?外卖“缩水”、堂食外卖“双标”背后原因何在?有媒体针对堂食与外卖“差别对待”之说展开调查,发现堂食“货真价实”,外卖“凑合了事”现象的确存在,且在一些地方较为普遍。

部分餐饮从业者将“双标”现象归因于技术局限。比如,堂食咖啡表面的精致奶沫在配送过程中必然塌陷,为避免消费者产生“缺斤少两”的误解,只能调整制作工艺。再如,披萨店为保证外卖口感,专门设计保温包装并优化出餐流程,制作复杂程度反而超过堂食。这些案例显示,在配送时效性、食材物理特性等客观因素制约下,完全实现“线上线下同质同量”确实存在技术障碍,尤其是需要现做现吃的热食类菜品,经过骑手配送后,口感衰减几乎不可避免。

但有些“双标”行为,是无法用“技术局限”来解释的。其中,消费者反映强烈的“外卖缩水”问题,如麻辣烫食材数量不符、红烧排骨块数减半等,显然无法用配送损耗或工艺调整来解释。有些食品在线上线下的价格差异很大,如某款披萨外卖价格比堂食高出10元,扣除平台抽成后,商家仍能保持利润。这说明部分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降低外卖成本和提高价格来实现外卖利润最大化。

若“双标”确实属技术原因所致,消费者应当理解外卖与堂食的客观差异,但这种理解必须建立在商家充分履行告知义务的基础上,而非单方面要求消费者接受服务缩水。消费者与商家应建立更理性的沟通机制,包括商家应该提前告知外卖可能存在的形态变化,如明确标注“奶沫配送可能塌陷”。此外,商家还应通过技术升级减少外卖的品质损耗,自觉压缩“双标”空间。

当“双标”行为超出技术范畴,变成刻意降低外卖品质时,就涉及到商业诚信问题。个别商家利用外卖“不见面交易”的特性,通过小份菜充大份、低质食材替代高质食材等手段降低成本,这种行为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码实价”等原则存在冲突。值得关注的是,现有监管体系对外卖分量不足、价格虚高等问题的界定存在模糊地带,导致消费者维权时面临举证难、处罚轻的困境。

外卖已成为重要的就餐方式,但其监管难度远大于传统堂食。配送链条的延长、加工环境的隐蔽性、交易过程的非接触性,都为“双标”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来的都是客,不管是堂食还是外卖,商家理当一视同仁。商家诚信经营,主动公示外卖与堂食不可避免的差异;平台优化抽成机制,并健全信用评价体系;监管完善外卖服务分级规范,加大监管与治理力度……唯有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防线,才能让外卖消费者真正实现“所点即所得”。

文/唐传艳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堂食现场烹炒、外卖多是预制菜,新华社:搞双标得治
新华社 2025-07-26
一种说法 | 为无堂食外卖全面套上监管紧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03
北青快评|无堂食外卖标准开启数字化监管新时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02
北京 9 家浣熊食堂明厨亮灶打造高品质外卖新生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02
重庆发布外卖新规 无堂食商家应实时展示食品加工过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23
乐见外卖市场进一步激发竞争活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2-19
京东外卖上线,入驻商家必须做“堂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2-11
北青快评 | 外卖无“食安封签”被罚,落实新规就该动真格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