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7月29日了解到,“警惕蛇缠腰,主动更健康”带状疱疹公益科普活动上,《小心“蛇”出没》创意科普短片发布。该片集结“身边的街坊邻居”演绎带状疱疹的科学认知,让主动健康、预防先行的意识深入人心。
“带状疱疹发作时的典型特征是沿着神经分布的皮疹,会形成一条条飘带形状的水疱,因此老百姓用‘蛇缠腰’这样更形象的名字来称呼它。”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介绍,“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人体初次感染这种病毒时,通常会诱发水痘。但水痘痊愈后,并不意味着病毒完全清除了,它可能潜伏在人体的神经节中。”
带状疱疹瞄准的是人体免疫力下降的“时机”。对此,樊碧发教授表示,一旦年过五十,免疫防线就会明显“松动”,继而“压制不住病毒”,带状疱疹就可能发作。
“患者会形容带状疱疹的疼痛如刀割电击、像皮肤被撕开一般。”樊碧发教授分享道。其中,约5%到30%的患者还会遭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可能持续数月到数年,“甚至曾有一位患者疼了40多年,可以说大半辈子都在跟疼痛作斗争”。
数据显示,超过90%的成人体内潜伏着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大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我国是人口大国,又面临老龄化趋势,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得带状疱疹,这是个相当庞大的群体。”樊碧发教授进一步表示。
很多慢性病人群都存在免疫力下降的问题,让他们更容易被带状疱疹“趁虚而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首席专家霍勇教授表示:“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群体也越来越庞大。这类人群的免疫系统往往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抵抗力相对更弱,更容易被病毒趁虚而入,患带状疱疹的风险自然也更高。”
同时,对于慢性病人群,带状疱疹也可能让原有的疾病进一步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本身就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一旦得了带状疱疹,不仅可能引发病毒性心肌炎,也会让血管里的斑块变得不稳定。再加上疼痛和焦虑的刺激,会更容易引发心梗、脑梗,甚至可能威胁生命。”霍勇教授强调。
同样作为常见的慢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相比一般人最高可高出60%。罹患带状疱疹后,患者还会进一步面临血糖管理困难、住院治疗风险升高的风险。
“针对50岁以上,尤其是既往有各种慢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而言,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带状疱疹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樊碧发教授表示。
“国内外人群的循证医学证据都有相似的结论,建议中老年人,尤其是慢病人群通过疫苗接种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霍勇教授补充道,“以心血管疾病为例,除了处于急性期的患者,大部分人经过医生的专业评估,是可以接种带状疱疹这类疫苗的。”
社会广泛认知的提升不在于一朝一夕,樊碧发教授表示:“从公卫部门,到基层社区,从医生,到媒体,其实各方在主动健康理念的普及中都不可或缺。只有把科学的认知贯穿在疾病防控的各个阶段,让每个人都有所认识,最终才能得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