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技术可精确量化全球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29 13:30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科研团队在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监测领域研究取得进展,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开发了一种精准量化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的新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对全球垃圾填埋场进行了系统评估。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发表。

垃圾填埋场是全球第三大人为甲烷排放源,约占全球人为甲烷排放量的18%,最新研究进展对开展甲烷排放精准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甲烷排放监测主要依赖地面测量和模型估算,存在覆盖范围有限、精度不足、成本高昂等问题。

该研究团队利用30米空间分辨率和10纳米光谱分辨率的遥感卫星,结合匹配滤波算法和积分质量增强法,识别并量化了全球范围的102个垃圾填埋场的甲烷羽流(注:气体从排放源释放后形成的一种羽毛状扩散结构)及其排放速率,共检出367个有效羽流,实现对全球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的精准量化。

△遥感监测到的垃圾填埋场甲烷分布情况(a至c为露天垃圾场,d至f为卫生垃圾场)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以更高的时空分辨率统一量化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排放,这是传统方法无法实现的。”论文通讯作者、空天院研究员程天海表示,“我们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垃圾填埋场的监测精度与广度,为全球甲烷排放监测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也有望为全球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该研究团队对全球两类垃圾填埋场展开了研究,一类是未采取封闭或严格防护措施的露天垃圾场;另一类是经过科学设计、建设和运营,能对生活垃圾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卫生垃圾场。研究结果表明,填埋场的甲烷排放受管理方式影响显著,其中露天垃圾场的甲烷排放平均强度是卫生垃圾场的4.8倍。

“我们的方法第一次从全球尺度系统评估了不同填埋管理方式下的甲烷排放差异。”论文第一作者、空天院博士研究生童浩然介绍,“研究还发现,当前广泛使用的、由欧盟发布的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EDGAR)低估了高排放露天垃圾场的排放量,平均低估约5倍。我们的研究为修正当前排放数据库的偏差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这一进展,该研究团队呼吁国际社会应加强完善垃圾填埋设施,同时建议建立全球卫星监测数据共享平台,以保障资源有限国家能够平等获取关键排放数据,共同推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进程。

通过整合多源卫星数据,精准量化甲烷排放的新方法为未来实现全球垃圾填埋场的规模化、连续监测提供了有效技术路径,不仅有望构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甲烷排放数据库,显著提升垃圾填埋场气体排放模型的准确性,还将为建立精细化时间序列的固体废物甲烷排放清单提供支撑。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编辑/马晓晴

相关阅读
我国首颗甲烷监测商业卫星年内将择机发射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8-31
国际组织:中国甲烷减排方案为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澎湃新闻 2023-11-10
吴一戎院士:中国将于2025年发射下一代碳卫星
中国新闻网 2023-07-26
《全球碳排放与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发布 中国净碳排放近10年呈降低趋势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7-26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英国计划给奶牛喂食甲烷抑制剂
央视财经 2023-04-06
达能宣布削减甲烷排放全球行动计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18
我国积极推动空间技术的转化应用 遥感卫星产业应用体系初步形成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11-19
解振华:中国将逐步推进甲烷排放控制工作
新华社 2022-11-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