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报道,“他们一直催促我签合同,我没细看就签了,后来才意识到上当了。”7月21日,在浙江杭州读大学的小高告诉记者,暑期他想兼职赚生活费,在某招聘软件应聘外卖骑手,结果钱没赚到,反被骗走近千元租车费、保险费。原来,对方所谓的“骑手招聘”只是个幌子。
类似遭遇并非个例,深陷“骑手招聘”陷阱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此类骗局之所以屡屡得逞,首先在于诈骗分子精准拿捏了暑期大学生的求职心理。在兼职赚钱不易与生活成本高的双重压力下,“低门槛”“高薪资”等承诺对企望在暑期赚取生活费的大学生极具诱惑力,容易让其产生“就算有风险也值得”的冲动。这背后暴露出大学生兼职市场正规渠道稀缺、供需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结构性问题。当正规渠道无法满足需求,灰色地带自然就有机可乘。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招聘平台对入驻企业资质审核形同虚设,沦为诈骗分子的“旋转门”。平台若仅满足于信息中介角色而规避审核责任,无异于助纣为虐。
从法律视角看,这类骗局已涉嫌多重违法。虚假广告、非法经营、合同欺诈等行为交织,形成难以简单归责的灰色网络。当骗局被精心拆分为“招聘—租车—贷款”等看似合法的环节时,单一部门监管往往力有不逮,给骗子留下可趁之机。
在深层上,该类骗局屡禁不止,也折射出零工经济野蛮生长下的监管困境。随着外卖、网约车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寄生其中的骗局层出不穷,而配套监管却相对滞后。例如,电动车租赁本属民事合同,却被包装为入职门槛;分期贷款本是金融服务,却成为捆绑求职的工具。不同领域的商业行为被恶意串联,便形成了针对弱势求职者的制度性陷阱。现有法律对这种复合型诈骗的规制不足,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从而导致“抓了罚—罚了放—放了再骗”的恶性循环。
填平暑期“骑手招聘”陷阱,亟需构建多方协同的共治网络。招聘平台应承担起第一道防线责任,通过实名认证、保证金制度、黑名单共享等措施,提高入驻门槛。相关政府部门应打破信息孤岛,建立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对招聘、租赁、贷款等环节实施全链条监管。特别值得借鉴的是,人社部近期公开征集人力资源服务领域违法违规线索的做法,可将暑期兼职市场纳入重点监控范围。司法机关亦应加大对典型案例的惩处力度,通过提高违法成本形成震慑。
高校作为学生管理的主体,不能止步于发布风险提示,应采取建立“兼职黑名单”、开设法律实务课程、组织正规企业开展校园招聘等举措,提升学生的防骗能力。企业尤其是大型平台企业,更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通过官方认证站点、透明化工单系统、新手保护机制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兼职环境。
填平暑期“骑手招聘”陷阱,不仅关乎千万学子的切身利益,更是对新业态健康发展的一次制度校准。这需要政府监管的智慧、平台企业的担当、高校教育的配合以及全社会共同营造的诚信环境。唯有多方合力,暑期兼职方能成为年轻学子走向社会的安全通道,而非一场胆战心惊的冒险。
文/张智全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