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在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2025年第三期“来今雨轩讲堂”在中山堂内开讲。此次活动由北京市中山公园管理处、北京市政协中山堂管理服务中心主办。讲堂以“社稷坛与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入选‘世遗’的意义与价值”为主题,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主讲。
马国馨院士生动阐释了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中的社稷坛(北京市中山公园)及“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作为入选“世遗”的价值与意义,带领观众在回望20世纪建筑遗产优秀作品与代表建筑师的同时,理解传承好中国现当代建筑文化精神的重要意义。
随后进行的文化沙龙中,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金磊,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建筑与建设科学院外籍院士韩林飞,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韩慧卿,以及马国馨院士就“如何从国际视野读懂世界遗产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精神与当代价值”进行深入探讨,与80位现场观众共溯中轴线文明基因,共话遗产保护的当代使命。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过去一年,中山公园在遗产保护利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社稷坛15处明清文物建筑及构筑物进行高精度测绘,获取多维度数据,形成了总平面图、建筑群测绘图、单体CAD图纸等宝贵资料及4套项目成果图,系统档案的建立为科学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高质量完成坛门坛墙擦洗、勾缝打点和地面除草,习礼亭、社左门等文物建筑的针对性修缮养护。完成105件文物数字化高清拍摄及12件木器藏品修复,将分离70多年的仙人承露台石座合体展示,恢复格言亭先贤名言。
中山公园紧抓申遗成功契机,深挖公园文化底蕴,为广大市民游客精心打造更加丰富多元的优质文化体验。园史展扩充展厅40平方米,50件清洁修复后的珍贵文物集中亮相。唐花坞、蕙芳园优化展陈环境,分层次展示花卉文化主题。利用腾退空间打造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展、“一息斋”朱启钤纪念展,展示中国首个传统建筑研究学术团体历史,形成情景交融的文化空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