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7日,一场聚焦"银发力量"的深度调研在山东日照展开。由中国老龄协会牵头,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网等12家中央主流媒体组成的高规格采访团,对日照市创新实施的"银龄行动"进行了全景式采访,探寻新时代"老有所为"的实践路径。
此次调研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在为期三天的行程中,记者团深入莒县、山海天等地的社区、文化场所和基层治理单元,通过沉浸式体验、多维度对话,系统考察了老年群体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贡献。
数据显示,日照市已建立覆盖城乡的"银龄人才库",吸纳具有专业特长的老年志愿者3800余人,在矛盾调解、非遗传承、社区教育等领域年均提供服务超10万小时。其中,"银龄讲师团"开展传统文化讲座200余场,"银龄调解队"成功化解基层纠纷逾千件。
在日照"银龄行动"的生动实践中,一支特殊的宣讲队伍尤为引人注目。莒县银龄宣讲团成员张景伟,这位从教40余年的老教师,用"无人机送外卖""嫦娥探月"等鲜活事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化作孩子们听得懂的童言童语。在威海路小学的宣讲现场,当孩子们齐声喊出"中国共产党"时,这位老教育工作者看到了信仰的种子在生根发芽。"我们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要把几十年的阅历酿成甘露。"张景伟道出了银龄宣讲团的独特价值。这些老党员、老专家们创新采用"拉家常+讲故事+互动问答"的方式,让理论宣讲既有泥土气息又具时代质感。在社区,他们用街坊邻居的语言讲述民生改善;在校园,他们把红色教育融入科技见闻;在田间地头,他们让政策解读带着露珠、冒着热气。他们用自身行动证明,退休不是人生的谢幕,而是转换舞台再出发。正如张景伟所说:"当我们把爱心传递出去时,收获的是双倍的温暖。"这种"服务他人、成长自我"的良性循环,正是日照"银龄行动"最具感染力的精神内核。
在日照"银龄行动"的创新实践中,社区银龄驿站正成为基层治理的暖心力量。莒县城阳街道同心社区银龄驿站站长陈武军带领的"银龄助老服务队",用专业与温情编织起社区养老安全网。退休医生蒋玉兰定期为独居老人上门诊疗的身影,成为社区最动人的风景线。"你们就是我的亲人"——这句来自受助老人的朴实话语,道出了银龄志愿服务的真谛。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银龄志愿者将服务半径延伸至下一代。连续三年举办的"银龄相伴同心少年"夏令营,巧妙转化"银发资源"为"教育资本",让退休教师的知识储备与孩子们的成长需求精准对接。今年7月14日启动的第三期夏令营,不仅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看护难"问题,更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在代际互动中传承着社区文明。这种"一老一小"双向滋养的服务模式,生动诠释了"老有所为"与"幼有所育"的和谐共生。正如陈武军所言:"我们愿做社区的一束光。"这些银龄志愿者正以"专业服务+情感陪伴"的独特优势,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柔性力量,让社区真正成为守望相助的温暖同心园。
日照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通过构建"政策引导+平台搭建+服务保障"三位一体机制,创新推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开发"银龄智库"数字化平台,让老年社会参与实现了从自发到有序、从碎片到系统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在海洋文化保护、乡村振兴等领域,老年群体正成为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
中国老龄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日照经验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了"养老即被动赡养"的传统认知,通过制度创新激活了老年人力资源的"第二次红利"。这种探索对于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具有示范意义。
据悉,本次集中采访产出的深度报道将通过全媒体矩阵发布,相关经验将纳入全国"银龄行动"典型案例库。专家表示,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背景下,如何系统性开发"银色动能",将成为衡量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文/金仁甫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