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们我为什么不畏惧死亡。一个人文学者,有一流的作品可以传世,能够培育出一流学者来继承他的事业,还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顶多有一点遗憾而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辽金史、民族史学家刘浦江先生离去已经十年了,但他留下的话语却依然振聋发聩。
为缅怀这样一位赤诚而豁达的学者,中华书局特将刘浦江的四部著作整合为《刘浦江著作集》,在新年伊始推出,并在1月6日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联合主办《刘浦江著作集》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全国史学家汇聚北京,为这套辽金史研究高峰之作的出版送上祝福。
一函四册,打造辽金史研究高峰作品
《刘浦江著作集》系将中华书局出版过的《辽金史论》《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正统与华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宋辽金史论集》四部著作整合再版,除重新校对文字外,主体内容并无更动,同时每书后皆附刘浦江论著目录,以备读者检核参考。
《辽金史论》首次出版于1999年,是刘浦江第一部学术论文集,所收二十篇论文代表了作者在辽金史研究领域取得的第一阶段成果。刘浦江曾自述,走上辽金史研究的道路,纯属偶然。
1988年春,刘浦江调入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当时担任中心主任的邓广铭布置给他的第一项任务,是彻底解决《大金国志》一书的真伪问题。他把这部并不算厚的书足足读了半年,逐条查找它的史料来源。这是他接触辽金史的最初契机。坐标的最终确定,是1992年8月的事情。那一年,刘浦江31岁:“而今回想起来,总不免有晚学之恨。然而不管怎样,那毕竟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抉择,我越来越确信这一点。”
做辽金史研究,让刘浦江不时有一种垦荒的感觉,与唐宋史学界那种风光的场面不可同日而语。但他偏沉迷于旁人难以体味的乐趣,沉潜其中,足以安身立命,就够了。曾有人建议他请一位前辈名流为《辽金史论》作序,被他断然拒绝了。他的观点是,既然是学术著作,何须来这种俗套?如果连这点自信都没有,即便有名家捧场又能怎样?
刘浦江的辽金史研究由金史入门,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逐渐将研究重心从金史转向辽史和契丹史。2007年出版的《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是刘浦江在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共收录十七篇文章。
而《宋辽金元论集》收录了刘浦江关于宋辽金史研究的重要论文,书中大量运用辽金石刻材料及契丹、女真语文资料,将历史学与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紧密结合,解决了诸多悬而未决的重大难题。《正统与华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则突破断代史的藩篱,敏锐地抓住“正统论”与“华夷观”这一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思想观念变迁的核心问题,进行长时段的系统研究。
学者风骨,十年转瞬著作仍勉励后人
北大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说起老同事如此评价:浦江是如今世上不多的理想主义者,更是孜孜以求的实践者。他以自己53岁的一生,以自己的学业成就、学术精神、学人气质,呈现出“学者”二字的真切意涵。
北大历史系教授荣新江认为,刘浦江突破断代史的藩篱,从长时段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古代的华夷观、正统论等问题加以深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论文,格局宏大,眼光独到,在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回忆,刘浦江的学术贡献和人格魅力一直是中华书局珍视的财富,从他2007年受聘为《辽史》修订本的主持人,到2014年在病中开始统稿工作,去世前还不忘交待身后著作出版事宜。尹涛表示:“《刘浦江著作集》展现了他突破断代关注历史发展核心问题的脉络走向,我们在编纂过程中每一部书都重新排版,认真审校,保留原书的序和后记,新增了史料学术目录,并且撰写了出版编年,不辜负浦江先生的希望和信任。”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姚大力走进中华书局的会议室,看到刘浦江的著作集,心酸和遗憾瞬间涌上心头,“浦江走得太早了,哪怕再有十年二十年,他的著作集将会比今天看到的不知道还要丰厚多少”,如今中国辽金史研究不如外人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浦江先生和他的学生们中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也让姚大力感到可以一定程度上告慰老友。
“只要这本书还有人读,它就将把这种真诚传递给每一个读书人。”刘门弟子至今还记得老师在1998年的夏日子夜写下的这句文字,他们也依然相信,在未来更多的十年里,会不断有人在这部著作集中收获真诚与感动。
文/新民晚报 赵玥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