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资管新规实施5年以来,理财市场经历了转型期、赎回潮、收益率下降等不少挑战。
2024年的理财市场仍有不少难题未解:规模站上30万亿元,但较公募基金仍有差距;收益率不断下降的同时,监管要求“去平滑化”等。
生存焦虑下,理财公司营销花样翻新,不少机构也开始寻求代销渠道。
展望2025年,业内人士认为,理财市场规模仍有望进一步扩大,但收益空间或进一步缩窄,净值波动挑战可能加剧,低波稳健时代渐行渐远。稳规模、求收益的“生存焦虑”下,理财机构将继续拓展代销渠道,不断翻新营销手段。
规模站上30万亿元大关
根据多家市场机构测算的数据,2024年理财市场规模重返30万亿元,实现年初业内“30万亿预言”。
华西证券固收团队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场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30.27万亿元,相较年初,银行理财规模增长超4万亿元。
2024年上半年,理财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一季度,债牛行情推动理财产品收益率提高。据普益标准统计,去年第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同比增长了8.3%。
进入第二季度,银行存款“手工补息”被监管禁止,银行存款转移至理财市场,推动理财规模进一步扩大。
业内人士认为,规模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仍然是比价效应。“一方面,债市利率持续下降提升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另一方面,存款利率连续下降及叫停‘手工补息’,使得银行理财产品成为存款的有力替代,进而推动了其规模的增长。”一位理财人士对记者表示。
而到了第三季度末,随着股市走强,股债“跷跷板”效应撬动理财负债端资金转移,理财市场出现小范围负反馈现象,一度让业内担忧理财“赎回潮”重现。
尽管遭遇波动,但理财市场近期恢复了“元气”,业内人士预计,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主管李佩珈分析认为,首先,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理财产品的吸引力相对增强,且未来利率仍有下降的可能。其次,居民的风险偏好有所增加。预计在经济基本面和政策面的共同作用下,股市将呈现结构性的稳步上涨趋势,进而吸引更多资金流入权益类理财产品。
虽然理财市场规模重返30万亿元规模,但较公募基金仍有一定距离。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国内公募基金的资产管理净值总计达到31.99万亿元。继2023年中期超越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之后,公募基金继续领跑,成为我国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业态,而银行理财产品则排在第二位。
收益空间逐渐缩窄
除了规模增长面临挑战,2024年的理财市场还存在着收益空间逐渐缩窄的“生存焦虑”。
“随着年内市场利率屡创新低,高收益资产难觅,理财产品的潜在收益率也不断下降。”上述理财人士对记者表示,尤其是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率变化更为显著。
根据普益标准的数据,目前存续的开放式固定收益理财产品近1年的收益率平均值为2.98%,2023年全年平均收益率约为3.6%;封闭式固收产品的近1年收益率平均值为3.96%,较此前走低约70个基点。
进一步观察新发行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其预期收益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目前这类新发行产品的平均业绩基准已经降低到2.73%。
除了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明显走低外,随着银行存款利率下降,现金类理财产品的回报率同样走低。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近7日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已降至1.69%,近1年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1.95%。而在2024年年初,现金管理类理财近7日平均年化收益率一度飙升至4%以上。
随着现有资产逐步到期,现金类产品的收益率将明显走低。“在同业存款自律机制深化以及同业存款利率下调的影响下,现金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能会降低20个基点,跌至1.5%以下。若跟随公开市场操作的降息步伐,收益率中枢可能进一步下降至1%~1.2%之间,这可能会削弱对客户的吸引力。”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孔祥称。
监管要求“去平滑化”
在当前收益率波动加剧的背景下,理财公司也在探索保持产品收益率稳定性的“平滑”手段。对于银行理财来说,“高收益、估值稳定与流动性”一直是投资领域的“不可能三角”。而净值平滑手段主要通过大幅抑制波动,降低居民赎回欲望,暂时打破了这一规律。
然而,2024年监管对银行理财实施了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推动理财领域“去平滑化”。
2024年初,监管要求停止通过嵌套保险通道投资高利率的一般性存款;到了4月,全面禁止“手工补息”的做法;6月,监管对信托委托投资进行了整顿;到了12月,监管释放信号要求理财公司不得违规使用收盘价、平滑估值和自建估值模型等手段来降低产品净值的波动。
“一旦这些平滑工具被取消,估值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将成为更重要的考量因素,这可能会导致理财产品实现业绩基准下限的难度大幅增加。”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分析称,因此,产品的业绩基准下限可能需要下调,以减轻整个资管行业的业绩压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理财子公司在失去“平滑估值”手段后,未来理财产品的收益可能会面临挑战。投资者和理财机构都需要适应这一新的净值化时代,其中投资者需要转变过去理财类刚性兑付的投资观念,逐步适应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后产品净值出现波动回撤的特点。
营销花样不断翻新
2024年,在“卷”费率、降起购门槛之后,理财公司营销也频出新招。
全年,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卷入降费潮,对固定管理费和销售费率等进行下调,部分产品的费率甚至低至零。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理财公司集体降费,短期来看降低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提升市场活跃度。
还有理财子公司主动降低投资门槛“降价”促销。不少理财公司将理财产品的起购金额调低,例如,建信理财旗下多款产品下调至0.01元起购,平安理财部分产品起购金额从10万元调整至1元。
此外,多家公司推出“夜市理财”产品,例如,工银理财、中邮理财、交银理财、兴银理财等推出了可24小时交易的理财产品。
近期,理财市场还出现“免费发放体验金”的营销手段,用户可以领取体验金,在有效期内体验特定理财产品,体验金为虚拟资金,但产生的虚拟收益可兑换成实际收益,真实收益奖励可发放至用户银行卡或指定理财产品份额。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采用降低费率等促销措施是理财公司应对市场竞争的一种策略,这不仅有助于短期内保持理财产品的规模稳定,还能吸引更多投资者。此外,费率的下调也提升了理财企业与公募基金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理财产品费率降低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在宏观层面,近年来资金市场相对宽松,导致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进而对费率形成压力;其次,在产品发行层面,随着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净值型产品的发行量和存续规模不断增加,规模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费率下降。
加快发展代销渠道
2024年,银行理财也经历了重新洗牌。一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成立进程有所放缓,另一方面,中小银行的现有理财产品规模持续减少。
年内,没有新增银行理财公司牌照。据记者了解,2023年12月底就已获批筹建的浙银理财,目前仍在筹建中。
与此同时,中小银行存量理财业务持续受到压降,监管对部分城农商行提出清理理财业务的要求,限期在2026年末,《理财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办法》亦可能在近期正式出台。
在监管趋严之下,2024年的理财市场也迎来转变,不少理财公司增加了代销机构,尤其是城农商行及部分股份行,广泛布局除母行以外的代销渠道。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4年上)》,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代销理财产品的机构数量较去年末增加20家,创下近年新高。其中,已开业的31家理财公司中,28家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除母行代销外,还打通了其他银行的代销渠道,占比超过九成。此外,还有17家理财公司开通了直销渠道。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那些尚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型银行来说,代销业务可能成为他们未来业务增长的一个新方向,预计这些银行将通过拓展合作渠道和利用其在下沉市场的优势来实现业务的增长和发展。
“理财公司通过积极扩大代销渠道,能够触及更多潜在客户,增加销售覆盖面,减少对单一销售渠道的依赖。”华东一位城商行理财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对于提供代销服务的银行而言,它们可以通过销售理财子公司的产品来丰富自己的产品组合,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并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