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至28日,“LP”杯2024全民健身CBSA中式台球全国社区赛,在贵州省贵阳市世纪金源方圆荟商业体举行。这项堪称草根的全国社区台球赛事,下沉基层商场,迎接着中式台球众多爱好者的火爆追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勃兴在街头的中式台球,历经球桌尺寸,赛事规则的规范,在中国制造提供的动力支持下,终于回到风口。
本次中式台球全国社区赛吸引了来自全国15个省市社区单位共16支队伍参赛。本次赛事要求参赛者需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报名参赛。此外比赛仅限爱好者参加,在中国台球协会有积分排名的选手禁止参赛。
这是中国台球协会第一次将社区赛放入商场,从开赛的一刻,比赛场就被市民们团团包围。原本是逛商场的人们看到比赛台,不是来看看热闹,而是津津有味的跟随着选手们的出杆,母球的走位,沉浸在中式台球运动的快乐中。
虽然选手们并非职业高手,比赛中的发挥也并非尽善尽美,比赛几天来迎来大批当地市民前来观战。这显示了中式台球在民间的普及和认可程度。这次全国社区赛年龄最大的选手60岁,是来自上海的张迺俊。他对比赛放在商场进行举双手赞同。“比赛放在商场里,既推广了这项运动,又吸引了观众来到商场购物吃饭消费,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张迺俊表示。
社区赛年龄最小的选手刚满18岁,是来自河北的王锐哲。在他比赛期间,队友会在场边搭设手机进行在线直播。王锐哲对比赛期间的手机直播显得非常适应。他表示,自己就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通过刷短视频,了解了打中式台球的乐趣,之后开始在球房俱乐部练球,立志成为优秀的台球选手。
相比之下,60岁的张迺俊第一次接触台球运动,还是1986年。他是在朋友的带领下,在上海的斯诺克台球桌实现的台球运动启蒙。作为近40年的台球运动从业者和爱好者,张迺俊见证了台球运动在中国多个阶段的演变。
上世纪80年代,参考斯诺克及美式台球桌的结构,中国各地出现了最早的中式台球桌,风靡大街小巷,掀起台球热潮。许多在台球领域活跃至今的台球人,也见证了中式台球的野蛮生长期。
当时中式台球桌缺少统一的生产标准。中式台球比赛名称和规则五花八门。相比规则严谨,赛事等级分明,晋升通道明确的英式斯诺克,美式九球,中式台球运动缺失正规的大型职业赛事和标准的规则。
2008年,中国第一部《台球桌国家标准》明确了标准中式台球桌的长、宽、高以及袋口尺寸。2012年中式台球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可为正式的体育项目。中式台球真正成为一项规范的体育运动。
进入规范化发展的中式台球,期间经历了斯诺克和美式九球赛事在中国的兴旺发达,见证了丁俊晖,潘晓婷持续提升台球在中国的热度,也在默默等待着自己的风口。
从90年代开始,中国台球赛事的增多,让台球爱好者张迺俊在本职工作之余,成为一位台球裁判。三十多年间张迺俊见证了中国台球选手成绩的持续提升,推升着台球热度,吸引着更多人群投入这项运动。随着消费市场的走热,中式台球有了升级换代的动力和底气。
台球爱好者的消费能力提升,让台球运动从街边走进球房,俱乐部。这里需要更多,更好的球台和球杆。巨大的需求点燃了中国制造的火箭。如今中国制造的新一代台球桌,往往配备专用45mm厚石板,新一代调平系统让球桌更加平整。桌腿与大帮用到橡胶木。国标16锰弹簧钢钢库板,配合顶级胶边,让库性、回弹、声音达到极致。中国制造的台球桌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平。
台球运动能够带火一个小县城的经济。在江西省上饶市的玉山县,每年出产5万张台球桌、25万张台球桌石板,成为英国联盟杯赛、德国大师赛和中国斯诺克巡回赛等多项台球大赛指定的专用产品,出口到英国、意大利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15亿元。
背靠世界顶级台球产业链,和最多的台球人口,中国台球俱乐部球房数量持续激增。数据显示,北京和上海这两个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登记在册的台球俱乐部是2000多家。而人口60万左右的玉山县,台球俱乐部更是超过了200家。
随着中式台球在疫情后迎来进一步发展,台球俱乐部生意转暖,台球产业链条继续延长。中国台球生产厂商甚至已经与大学进行签约,共建赛事制作中心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中式台球推广,量身培养播音、编导、摄影、摄像等专业人才。
在短视频传播和直播带货兴旺的当下,台球产业也在加大力度,赞助甚至经营自主品牌赛事,并通过比赛中赞助选手的表现,带动台球器材的销售。比如LP球杆品牌不仅赞助了2024斯诺克英锦赛,也赞助了本届全国中式台球社区赛。中式台球在历经野蛮生长,和随后的蛰伏后,如今终于在强劲的中国制造提供的动力助推下,回到风口。
以中式台球世锦赛、中式台球国际职业联赛等赛事为推动,中式台球运动帮助优秀的中式台球运动员通过勤奋与努力改变人生。家长也鼓励孩子积极投身台球运动。目前中式台球已成为2025成都世界运动会比赛项目。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已有8000万台球迷,其中70%为中式台球爱好者。可以期待,中式台球在回到风口后,将在日益正规的赛事规则保障下,在庞大的群众基础的推动下,继续向下扎根,为进一步发展蓄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褚鹏
编辑/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