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品“三味”
人民日报 2024-12-27 09:30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焦裕禄同志的这句话展现了凡事探求就里的作风。基层治理,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也正如“吃馍馍”,应有“嚼出味道”的追求。

找到群众的“需”,读懂百姓的“求”,切实“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这是基层治理应有的“家常味”。

河南虞城县杜集镇向阳村,有一间“以孝治家”大食堂,之所以办食堂,源自这样一件事:村干部问一位80多岁奶奶,晚饭吃的啥,她说“不吃了”。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不是因为家里没吃的,而是一个人在家,行动又不方便,不愿意“烧锅”。这种情况,在村里挺普遍。

越是普遍问题,越要努力解决。得到相关部门支持后,食堂很快建成运行,每天为7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三餐。热腾腾的馍馍,暖胃更暖心。

党员干部心里装着群众,做事为了群众,还要常常问计、问需于群众,基层善治就有了可靠支撑。

除了“家常味”,还会有“辛辣味”。这种味道,往往出现在一些难题里。

在虞城,许多村庄都有自己的矛盾调解记录本。对于地界矛盾、邻里纠纷,村干部会多次协商,并留存记录。“事情难不难?”有干部说,再难都要面对,做通工作就不难;也有干部说,把工作做在前面,否则,小纠纷容易变成大麻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怕麻烦才能有良政。”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畏难不动、迟缓行动,可能错失发展良机,也容易让群众心寒。做好基层工作,必须有一股子不怕麻烦、不怕“辣味”的劲头。

治理中的“麻烦事”,是党员干部的“必答题”。初尝会“辣嘴”,可能是历史遗留问题,也可能利益盘根错节;但如果聚精会神察实情、寻良策,终于解开群众心里的“疙瘩”,清走基层发展的“拦路石”,那种价值实现感和实打实的历练成长,会给人带来极大满足。

在基层,很多地方资源禀赋差不多,但村庄面貌却差别很大。比如农田沟渠清淤,不少村庄都是接到任务才开始行动,有的村子则早早地、自发地完成了修整。

怎么做到“快人一步”?当地一名干部的话解开了疑惑:“多学理论,研究政策。”关于理论和政策学习,这名干部打了个比方:“犹如一杯清茶,生津回甘,提神醒脑。”理论学习如果浅尝辄止,难见成效;只有在学深悟透、实践转化后,才能品出“甘甜味”。

学习甘之如饴,治理有章有法。农村改厕、垃圾分类、村庄绿化、道路硬化……循着基层群众关心的民生事,学好党的创新理论,吃透中央政策,掌握抓落实的方法技巧,就不难提升基层治理效果、拓宽基层工作思路。

千头万绪、千家万户,基层工作充满了酸甜苦辣。有为民服务的“家常味”、动真碰硬的“辛辣味”和理论学习的“甘甜味”打底子,定能干得有滋有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李宏兴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房山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5
持续为基层减负赋能
光明日报 2024-12-13
减“指尖”之负,增治理之效
人民日报 2024-06-07
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提升基层治理温度
光明日报 2024-04-12
整治基层形式主义,从上级单位不乱下任务开始
央广网 2024-04-11
《此心安处是吾乡》收官,总制片人康权:展现基层“枫”景,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1
“千分制”都不够用?警惕形式主义指标困住基层干部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2-09
给基层减负,不能“精致务虚,无暇务实”
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2023-09-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