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库·数字媒体前沿译丛”成果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举行。来自新闻传播学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齐聚小院,共同见证“数字媒体前沿译丛”五本译著的成果发布,探讨数字媒体研究和出版领域的前沿问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童根兴出席发布会并致辞,他对译丛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和我校的专家学者出席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处处长王炜、教务处处长罗自文为发布会致辞。“数字媒体前沿译丛”主编李书藏、译者代表刘津及多位译丛责任编辑参加会议。发布会由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数字媒体前沿译丛”主编漆亚林主持。
“数字媒体前沿译丛”精心选取了全球数字媒体领域的前沿著作,集结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优秀的中青年学者进行学术翻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库项目支持下,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问世。李书藏详细介绍了“数字媒体前沿译丛”的内容、选题背景和出版过程。译丛涵盖了数字媒体领域的多个前沿话题,包括社交媒体、网络传播、数字营销、新媒体技术等。本次发布会隆重推荐的五本已出版问世的译著分别是《消费文化中的名人与粉丝——粉丝生活的自传式民族志考察》《新闻里的数据:计算机辅助报道实用指南》《如何打游戏——大众文化中的游戏世界》《社交媒体:传播交流、分享及可见性》《数字文化中模因的话语权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叶明睿围绕“数字媒体前沿译丛”的出版,分别就数字媒体研究领域的国际化、原创性问题和建设数字媒体领域自主知识体系等话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周勇指出,学术著作的翻译在国内知识建构方面具有很大的基础性作用,“数字媒体前沿译丛”这种系列丛书的翻译,是适应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界变革趋势的成果。张洪忠指出,在新闻界正在迅速变革的时候,学术界的思考更为重要,要拉近与世界的距离,学术研究队伍的国际化是必备条件。朱鸿军表示,数字媒体研究的学术研究范式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在之前各种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第五种范式”更需要学术界在新闻传播的实践领域已经发生智能化巨变的前提下,迅速作出前瞻性的反应。因此组织数字媒体译丛的意义重大。叶明睿提出在万物互联已经导致各种边界消失融合的今天,理论与实践的边界也在逐渐融合,因此无论是从产业、经济还是技术、文化等维度,优秀的译作在沟通国内外学界的作用不仅只是具有解释意义,更有互相理解和嵌入的作用。
“数字媒体前沿译丛”译著的主题涵盖了粉丝研究、数据传播、游戏传播、社交媒体、数字文化的话语权力等数字媒体前沿话题,对于了解全球数字媒体研究的现状及问题,更好指导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套译著的出版是研究型教学的典范和标杆”教务处处长罗自文在发布会上对译丛高度评价。
译丛从策划到出版问世历时三年,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社科文献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处的大力支持,新闻传播学院充分发挥科教融合的优势,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在译丛总序中所言:“越是需要本土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越需要一种国际化的考量。这支新闻传播学团队以其专业性理解和词语使用使译作更为恰当准确,能够为我们未来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更丰富、更广泛、更深入、更实用的思路。”
《消费文化中的名人与粉丝》是“数字媒体前沿译丛”的首部译著,译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刘津。本书作者是一位小众影星杰娜·马隆(Jena Malone)的十余年“忠粉”,同时也是一位偏爱解释主义和主观主义研究方法的市场营销学者。他认为,现有关于名人-粉丝关系的研究,要么过分热衷于聚焦少数“异常”粉丝及其歇斯底里的追星行为,要么将名人作为同质化的群体不加分辨地给以武断的意识形态评判,从而忽略了广大遍在的“正常”粉丝的日常迷恋行为及名人-粉丝关系的动态演变过程,尤其是几乎完全无视且无力解释个体粉丝长期倾慕并忠诚于某位特定名人这一现象。因此,作者大胆采用了霍尔布鲁克等人开创的颇具探索性的自传性民族志方法,通过对他本人粉丝经验的记叙和内省,重新界定粉丝和粉丝文化概念,考察名人-粉丝关系的发展、波动及演进,概括出促使个体粉丝对特定名人产生情感依恋的名人吸引力要素和名人-粉丝关系的多种模式,揭示了粉丝与名人间的准社交关系对于粉丝生活的意义,及其在粉丝消费行为中的日常呈现。
本书译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英华。本书作者布兰特·休斯顿(Brant Houston)教授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媒体学院新闻学专业主任,奈特基金会调查与企业报道基金会主席,美国调查记者编辑协会执行董事。在加入IRE之前,他在美国报业任调查记者17年之久,屡获殊荣。他是全球调查新闻网的创始人之一并担任董事会主席。随着新闻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深入融合,使用数字技术和数据的新闻工作者人数急剧增加。新一代程序员与编码员已加入了新闻编辑室和新闻工作者行列,一起分析数据,同时带来他们的新观点和技巧,使数据更好地可视化并实现交互。作者发现在做新闻报道的时候,仅仅找到有趣的数据并对其可视化,然后以一种令人愉悦的形式呈现是远远不够的。当下的新闻受众想知道的是这些数据库揭示了什么?意味着什么?数据分析表明系统和政策是否有效?是否为社会服务?许多读者、观众和听众很少有时间自己做数据分析,也很少有时间进行此类分析所必需的采访和街头工作。因此,本书的目的不是基于对数据或编程的迷恋,而是着重将分析与传统报道相结合,制作更有深度、更深刻和更有用的新闻报道。本书也是作者在世界各地数百场研讨会和会议上讲授计算机辅助报道基础知识的成果,目的是帮助任何使用数据的新闻工作者或学生提高新闻生产速度、提高洞察力,还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和学生发现、证实以前从未想象过的主题,并撰写成功的新闻报道。
本书译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李书藏和贵州民族大学杨凌老师。本书作者是英国西敏斯特大学教授。他在这本书中聚焦于社交媒体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传播分享和可见性,指出社交媒体作为当代传播交流的平台,在给人们带来思想和讯息分享等便利的同时,也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元素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实践模式,使得平台用户既是讯息的接受者,又是讯息的生产者,这不仅使新闻生产变得更为广阔和鲜活复杂,还通过模因的混编再创和分布式公民等传播模态,在虚拟空间对传统媒体伦理和人们参与传播的话语以及思考模式进行着重构,通过随时随处的可见打破了原来隐私领域和公共场域自我形象的区隔,进一步拓展了边沁圆形监狱理论的内涵,使得被监视者在各种技术手段使用场景中变得不得不心甘情愿甚至主动成为监视同谋。而以上内容围绕脸书、推特、Reddit、YouTube、4Chan等社交媒体参与的诸如占领华尔街、寻找波士顿爆炸案嫌疑人、棱镜计划等一些重大事件举例展开,提供了引人入胜的专业阅读体验。作者主要运用了互文关联性和符号象征等分析范式,很多时候在其看似普通的文本语汇分析中,包含着对于模因历史的追溯,以及对分享平台宣传话语的诘问和用户可见性带来的诸多风险评估等等。最后,他呼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表现出英国文化研究学者一以贯之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气质,获得了欧美学术界大量好评,值得“分享”。
本书译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玥。电子游戏作为伴随年轻人成长与生活的重要媒体形式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界的冷落或批评。围绕电子游戏开展的相关研究大多以其负面影响为切入点,例如探讨其暴力等内容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这一方面忽视了电子游戏用户中青年群体的个体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忽视了电子游戏的大面积普及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因此,重新审视、挖掘电子游戏蕴含的社会意义,对电子游戏行业进行引导,有助于促进游戏领域的学术研究。本书围绕游戏规则、魔术圈、叙事、角色化身、沉浸感、世界观、伦理、跨媒介等特定主题,对《俄罗斯方块》《塞尔达传说》《我的世界》《古墓丽影》《最后生还者》等具体游戏展开批判性解读,不仅介绍了电子游戏作为一种独特媒介的设计、运作,而且阐释了电子游戏在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解释了电子游戏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好玩”。对于电子游戏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构建了以大众文化视角研究电子游戏的不同批判性路径,可以扩展研究思路;对于喜欢玩电子游戏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可以使其更清晰地认知自己的游戏行为和游戏体验,使这种玩乐方式具有更多的积极意义。
本书译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李书藏和贵州民族大学杨凌老师。本书探讨了通过有目的地制作和消费网络模因对文化、经济和政治进行批判的案例。研究表明,网络模因(包括图像、GIF动图或视频)经常会以特定的方式进行再创混编,这一过程结合了流行文化的互文引用,并伴随着对人类经验某些方面的戏谑或批判。本书认为,网络模因代表了一种新的意义生成形式,其产生和传播的速度之快凸显了其在数字文化中的重要性。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祖薇薇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