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北京市首例片区化的央产小区原拆原建城市更新项目——中关村东区改造项目有了新进展。涉及474套房屋的A组团回迁房正式开工,将新建3栋住宅、2栋公建。
中关村东区,是20世纪50年代伴随中国科学院诞生的,位于中关村大街与北四环交叉口东侧南、北两区。南区为科春、科育两个社区,北区为最早建设的科源社区,大多是中国科学院分配给职工居住的家属楼。70年的时光,让这片区域出现基础设施老化、房屋安全隐患多、社区配套不足等问题。在过去的20余年间,中国科学院、北京市曾以一级开发、棚户区改造等模式尝试启动该区域的更新改造,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但均因种种原因陷入停滞。
2021年,中关村东区改造迎来曙光: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国科学院、北京市政府三方多次联合召开中关村东区改造专题会议,明确了“政府牵头主导、院所积极配合”的工作原则,由市属国企北京城建集团下属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改造资金由中央财政补助、产权单位出资、社会资本出资、居民出资等多种方式解决,共同推进中关村东区改造。
“本次改造在北京市减量发展的政策背景下,遵循区域总量平衡、户数不增加的基本原则,着力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中关村东区改造现场指挥部负责人佀传鑫介绍,中关村东区规模体量大、房屋产权性质多元,项目综合运用了中央单位和北京市危旧楼房改建相关政策,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压茬推进的策略,滚动推进改造工作。
在改造过程中,先后开展了改建意愿征询、规划设计方案意见征询、改建实施方案意见征询、改建协议签订四轮程序。结合首轮居民改建意愿征询结果和房屋现状条件等因素,中关村东区改造项目先行启动A组团改造工作,涉及科源社区3号楼、8号楼、16号楼、17号楼、20号楼、29号楼、甲七北小二楼等7栋楼。
记者了解到,先行改造的A组团共474户,除一户房改房外,其余473户都是承租公房居民,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厕所,居民生活非常不便,改善需求迫切,改建实施政策明确。
今年6月,A组团规划方案及改建原则公示正式启动,同意率很快达到了政策要求的推进标准,居民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迫切的改造意愿。10月,海淀区、中国科学院会同北京城建启动了实施方案公示和改建协议签订工作,签约率很快达到100%。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中关村东区工作专班驻点指导,从海淀区各委办局、区属企业等抽调专业干部,中关村街道也选派了90多名骨干力量充实到A组团5个居民工作组。各方共同为居民承租公房确权、签约、腾房、拆除到如今的开工保驾护航。”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董智杭介绍。
房屋产权、改造规划、出资方案……在A组团改造过程中,形成了“整体解危、适度改善、多方出资、家园共建”的工作原则,构建了成本共担的资金筹措模式,也为持续压茬推进中关村东区后续改造和类似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可操作、可复制的经验。
据介绍,A组团改建后,将新建3栋住宅、2栋公建。新房将延续并采用中关村东区目前的建筑风格和元素,还将完善社区用房、物业用房等非经营性配套用房,补足社区服务短板,并增加地下停车空间。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