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南,广西北部湾畔,重庆火锅底料、宁夏枸杞、广西螺蛳粉、新疆坚果等西部特色产品通关出境、远销海外;在中国西北,新疆天山南北,大宗矿能产品、通讯设备、机械零部件、农产品等走出国门、直抵欧亚腹地。
总面积占全国七成的西部地区,土地广袤、深居内陆。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一带一路”黄金丝路,西部地区北上西进、南下东出,通达四海八方,从开放末梢走到前沿。
2023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3.7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37%。新时代,西部地区掘潜力、闯新路,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跑出加速度,开创了开放新局面。
新通道填补空白
西部地区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然而山重海远,时至2016年,货物出海仍要借助长江,出口面临“舍近求远”“西货东出”的局面。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对于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出海通道的空白正在加速填补。
西部陆海新通道从重庆起笔,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向南经广西、云南等沿海沿边口岸,翻山越海,通达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的542个港口。
以泰国龙眼为例。以前,泰国龙眼需要先经海运抵达中国东部城市,再转运到西部。如今,通道将泰国龙眼到中国西部地区物流时间缩短了约6天。此外,东南亚的榴莲、菠萝蜜等水果也都乘上“快车”,直抵中国西部,让西部实现了“热带水果自由”。
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一带”和“一路”,形成了贯穿西部的“国际贸易大通道”。
通道开行之初的货单上,货物不足50种,主要是汽配、建筑陶瓷、粮食等。如今,货物已涵盖电子产品、整车及零部件、机械、医疗器械等数十个大类的近千种产品。
今年前三季度,西部地区的进出口总额达2.92万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高出全国整体3.6个百分点。其中,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出口额5137.9亿元,同比增长15%。
昔日西部地区道阻难行、山高路远,如今货通天下、人气兴旺。中欧班列向西穿越山岭戈壁,长江黄金水道向东贯通江海,西部陆海新通道向南绵延繁盛。条条通路,宛如金丝走线,打通了通江达海的开发开放之路。
口岸经济串起明珠
新疆阿拉山口口岸,中欧班列驶出国门,向西疾驰;广西凭祥友谊关口岸,来自东南亚的芒果通过“绿色通道”入境后发往全国各地;云南最南端的磨憨口岸,来自山东、安徽、广东的货车有序通关。
我国西部地区与周边10多个国家接壤,孕育出有无限生机的口岸枢纽,成为西部开放新标识。在“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新疆,今年前三季度,各口岸出入境人员达235.6万人次,出入境交通工具94.5万余辆/列/架次,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04.5%、425.9%,创历史最高水平,口岸一派繁忙景象。
敞开开放之门,是西部口岸发力的方向。今年4月10日,23吨林芝苹果通过西藏西南部的吉隆口岸,出口至尼泊尔,西藏本地水果实现首次出口。一个个“首次”都将演变成“无数次”,让西部开放不断涌动新活力。
西部口岸连珠成串,成为开放格局中的璀璨明珠,凝聚着口岸经济新气象。“快速通道”验放模式、“边检登轮码”网上申报、“数字口岸”建设等,系列举措助力口岸货运通关高效顺畅。
口岸地区不仅是开放门户,更要不断释放口岸经济溢出效应,实现从“通道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指出,完善沿边地区各类产业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布局,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作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首个跨境边境合作区,新疆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在跨境金融领域进一步突破,在邻国货币现钞调运、吸收离岸人民币存款等领域创新出招;作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广西东兴产业园区按照“一区多园”和“园中园”模式,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
昔日驼铃络绎不绝、蹄轮交错于道,已经在新时代成为阵阵鸣笛声、呼啸穿行。西部在我国开放版图上落笔遒劲。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高语阳
编辑/马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