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天桥桥和碑的前世今生
天天精彩
2024-12-13
+ 关注

天桥石碑

◎张永和(戏曲评论家)

南中轴线上老天桥地区是真的有桥。从元朝建成元大都不久(1271),这座北京最有名的桥就修成了,直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老天桥的桥拱和桥栏杆被彻底拆除,没了一点影子,它一共存在了大约六百多年。在这漫长的时光里,这座桥历尽沧桑,很有故事。

元朝在此地建成的桥,什么样?多长?多宽?没有资料记载,大概是个木桥。

明朝永乐皇帝重修北京城,这座桥也被重修,把木桥改成石板桥,后来的《康熙南巡图》可资证明。

到了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对桥下的河流进行了一次疏浚工程,同时把当时的石板桥修成白玉石的高拱桥。北京天桥史专家张次溪《燕市旧闻》记载:清代天桥拱高六尺,宽七丈。也就是二米高,那可真是又高又宽的大石桥了。

据说这座高拱桥是三梁四栏杆单孔桥。所谓四栏杆,是在桥面上又放上两道交通栏杆,将宽阔的桥面一分为三。中间的桥称为御道,是专走皇帝车辇的,桥的两头放上两根管辖木,以防民间车辆通过。两侧的桥,则是跟随皇帝祭天的文武百官车马通过的桥。

时光穿梭,又一个一百多年过去了,桥又发生了变化,高拱桥变成矮桥,时间上也有两种说法。一说清光绪末年,永定门到前门大街修马路,大石条马路改成碎石子路,同时将天桥动了“手术”;另一说,大清朝覆灭后,在民国八年(1919)这座带有封建色彩的天桥进行了改建:工程队修改了天桥桥面,拆去桥面中间的两道石栏杆,掀开桥两头的石板路面,将两头各60米长的道路垫高,从而便于行人及车辆通过。此说系市政工程专家孔庆普根据《北平工程局档案》,当更可靠。

那么这桥又是何时踪迹全无的呢?1929年,正阳门外大街开始修建有轨电车,将天桥的矮桥变成平桥,但两侧的栏杆还保留未拆除。1934年,为了拓宽前门大街至永定门之间的马路,天桥的栏杆也被全部拆除。由此,天桥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只作为地名保留下来。

八十年后,天桥地区的桥又出现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2013年时,北京市政府为了传承历史、民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重建天桥的景观桥。但由于天桥原址在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原址复建十分困难,决定在原天桥位置向南四十米的南中轴线绿化带中复建一座景观桥。这座景观桥是单孔单拱单梁双栏,总桥长14.4米,桥体净宽4.48米。相比原来的老天桥,长度和宽度都缩小了不少,但它也在告诉今天来寻访天桥遗迹的人们,天桥是有桥的,而且就在这个地方。

眼下桥的东西又各矗立起一通巍峨壮观的石碑,这可是与乾隆皇帝有关的石碑,是完全按照文物雕刻的仿制品。

东侧石碑,碑文为乾隆皇帝撰写的《正阳桥疏渠记》。该文详细记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天桥地区的一次水利疏浚工程,以及乾隆皇帝对此次工程的满意之情。西侧石碑碑文为乾隆皇帝撰写的《帝都篇》和《皇都篇》。这两篇文章是对北京作为帝都的赞美诗,讴歌了北京的山川形胜和太平盛世。

天桥两侧的双碑也曾命途多舛。嘉庆十八年(1813),双碑被拆除,分别被弃置于桥西的斗姥宫与桥东的弘济院中。后来“西碑”还曾被拆至先农坛存放,二十世纪60年代又被埋入地下。

2001年首都博物馆新馆奠基后,决定尽快找出这块珍贵的清代御碑。直到2005年4月,在北京方便食品厂一平房内才挖出它,后将这块石碑放在新建成的首博新馆门前。随着天桥景观桥的建成,政府决定按照原样仿制了这两座石碑。

如今,当行人路经此地时,远远便能望见这“一桥双碑”的文化景观,它们已成为北京中轴线南端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