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50%-70%的传播是发生在诊断之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结控中⼼主任赵雁林在“策略技术升级,终结结核病有望提速”媒体研讨会上表示。在《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发布之际,12月8日,多位专家围绕结核病主动筛查、国内外结核患者主动发现方式的探索与实践等话题展开分享。与会专家表示,要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强化主动筛查、尽早发现患者是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新技术手段的日益完善,我国应强化结核病主动筛查,加强重点人群早发现、早治疗,加速推进终结结核病的目标。
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部署六大防治措施 强调关口前移强化主动筛查
12月5日,国家疾控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从优化服务体系、强化主动筛查、规范治疗管理、加强预防措施、强化政策帮扶、强化社会动员等六个方面提出18条具体举措,从“防、治、管”全流程对防治工作提出要求。《规划》强调要强化主动筛查,提出加大筛查力度,对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既往结核病患者、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开展结核病主动筛查。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结核病患者发现仍以因症就诊为主,然而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其前往医疗机构进行就诊,期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结控中⼼副主任张慧介绍,现有监测数据显示,2018至2022年,我国肺结核患者延迟就诊的中位数为29天,而从首次出现症状到就诊超过14天的患者延迟率约为60%。除了延迟就诊患者,还有未被发现的无症状结核病患者也会造成结核病传播。世界卫⽣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陈仲丹介绍,2023年全球结核病估计发病人数和当年新诊断结核病患者报告数之间有260万缺口,正是这巨大的缺口尚未被发现,导致如今全球结核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而在中国,这一缺口自2019年以来有一定的比例上升,2023年在估计发病者中有将近20万未被发现或报告,需要我们加大筛查力度,进一步缩小这一缺口。
我国一些地区开展的主动筛查实践,也证明了这一措施对结核病防控的重要作用。张慧介绍,新疆作为我国报告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从2016年就开始了主动筛查,特别是从2018年起依托全民健康体检在15岁及以上人群中通过拍胸片筛查结核病,新疆在2018年新发病例快速升高后逐渐下降,目前全国主动发现病例占比为3%—5%,而新疆所有的新发患者中,30%以上是主动发现的。云南作为结核病负担较高的地区,通过主动筛查等多种措施综合施策,其疫情较2005年下降超过了30%。
主动对人群加强筛查,成本是不是更高了?陈仲丹分享的数据证明,这样做其实更符合成本效益。世界卫生组织针对巴西、格鲁吉亚、肯尼亚和南非四个国家进行的结核病筛查和预防性治疗投资案例的分析显示,虽然扩大筛查、扩大预防性治疗需要资金投入,但其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适度的投资都可以在这四个国家产生重大的健康和经济收益,每投资1美元可获得高达4-39美元的投资回报,仅仅从经济学角度而言,这个投资也是非常值得的。
使用新技术、强化资金保障 我国有望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
赵雁林提到,强化主动筛查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比如在偏远地区组织筛查难度高、人员培训和经费需要更多支持等问题。
那么《规划》出台后,我们该如何落实、破解现实中遇到的主动筛查困难?新技术的出炉将带来新的机遇。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桓世彤提到,新冠疫情之后,中国的诊断行业快速发展,目前基于舌拭子的检查技术相较于痰标本分子诊断技术价格大幅下降,并且舌拭子能够拓宽检测对象,无论被检测者是否有痰,都可以进行检测。此外,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结核病筛查中也大有可为,不仅其可以辅助诊断,判读数字化的胸片和CT,还具有能够更精确地划分筛查人群、区域的潜力。
陈仲丹也强调了新工具、新方法和新方案的使用。他表示,随着越来越多新工具、新技术和新方案的出现,我们要应对产品注册和监管、筹资、国家技术指南、能力建设和服务对象动员等方面的障碍,加快落地进度。
主动筛查工作的推进离不开资金保障。陈仲丹提出,下一步,我们要在经费筹措和拨付方面保证主动筛查和预防性治疗的费用。“目前,经费不足仍然是全球终结结核病流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此外,大量结核病患者为低收入群体,如何通过社会保障消除患者诊疗导致的灾难性支出也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中国有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所需要的体系、资源、能力、以及组织保障。”陈仲丹表示,保障充足的经费投入、实施循证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以及动员广泛的多部门和社会参与,中国将迈向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