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尘(作家)
四川有个县叫青神,归眉山市所属。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名雪波,刚刚入校时大家自我介绍,她说她是青神人。我心想,哇,雪波,青神,好仙啊,好想去看看这个地方。待我实地一游,已经是二十多年后了。
一般来说,到青神去旅行,首选目的地是中岩寺。中岩寺是个规模很大的寺院,始创于东晋,兴盛于唐、宋,分上、中、下三寺,一般人到达的是位于岷江边的下寺。我那次是去中岩寺参加一个活动,也到的是下寺。而在李白、陆游等人的诗里提到的慈佬岩、慈佬矶,前者是中岩主峰,后者位于岷江水面上,都不曾见识。慈佬夫人是当地传说中的仙人,据明代僧人园睿的《中岩山碑记》说,中岩寺是慈佬夫人的显迹之地。
在中岩下寺,有一个著名景观唤鱼池,岩壁上刻的“唤鱼池”三字据说是苏东坡所书。这是一个典故。1051年,14岁的苏轼到青神中岩书院求学,拜王方为师。中岩下寺有一丹岩赤壁,下面是一泓碧水,鱼跃其间,景象相当美丽。苏轼在一次文人聚会中,为此水题名“唤鱼池”。聚会正在进行中,王方之女王弗派侍女送来题笺,上书“唤鱼池”三字,与苏轼的命名不约而同。王方见此情景,觉得一桩天作之合的好姻缘就在面前,于是请人作媒,将王弗许配给苏轼。随后18岁的苏轼和16岁的王弗结为夫妇,成就了一桩“唤鱼姻缘”的美谈。
我们所熟悉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悼念27岁去世的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首词伤痛沉郁,至诚至深,千古流传。
现在,中岩寺“唤鱼池”旁,立有他们两人的塑像,苏轼站立,王弗倚坐在苏轼身边。立在唤鱼池畔的东坡,英俊修长,是人们想象中的青年东坡的形象。
从古到今,中国古代文人中,粉丝数量最大的应该就是苏东坡。除了才华、学识、境界、胸怀、性情、谈吐等各种因素之外,东坡出众的外貌也是令人倾慕的原因之一,至少对于我来说是如此。所谓完人,当然包括外形容貌。
先说身高。说来奇怪,自古以来身高都不占优势的四川,苏家兄弟都是高个子。苏轼自己有诗云,“七尺顽躯走世尘。”自喻身材高大。苏辙诗云,“弟兄本三人,怀抱丧其一。颀然仲与叔,耆老天所骘。”颀然,身材挺立修长的样子,可见苏辙很为自己和兄长苏轼都是高个子自豪。
再说容貌,苏轼自己也说过,灯光在板壁上印上他的侧影,看到的人马上就能认出他来,可见鼻子高挺轮廓清晰。同时代的人也对苏东坡的外貌有描述,黄庭坚说他“眉目云开月静”,孔武仲说他“紫瞳烨烨双秀眉”,可见是一个眉目清秀的男子。
我在好些地方看过东坡塑像,大多为中年东坡。今年在广东惠州的东坡故居前看到的东坡塑像,身形胖了点,胡子也太长了点,倒是眉目深邃气质不凡,但神情过于严肃凝重了。我还是最喜欢眉山“三苏祠”里的那尊“东坡盘陀坐像”,席地而坐,头斜向侧方,微微倾着身子,左手支撑身体,右手搭在竖立的右腿膝盖上,面含微笑。这是倾听的定格。倾听什么呢?或者是友人正在讲述的有趣的事情,或者是一个妙龄女郎正在弹奏的曲子……因定格这个动作带来的开放性,也给予了观者很多的想象选择。在我的想象里,东坡就是这个样子。
眉山是苏轼的家乡,三苏祠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元代时改宅为祠,以志纪念。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在原址重建而成。因历朝历代四川人以东坡为骄傲,凝聚成气,三苏祠里面环绕着一种特别的敬慕气息。我去过好几次三苏祠,每次也都会去欣赏这尊东坡盘陀塑像,它是四川著名雕塑家赵叔同在1982年完成的作品,真是一件杰作。
2024.12.6
供图/雨驿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