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史诗级手笔,为啥让他们“破防”?
团结湖参考
2024-12-06
+ 关注

几年前,当我在承德千松坝景区看到如抹茶蛋糕般的草原时,下意识想到了鲁迅那一代“北漂”作家,他们笔下几乎人人都吐槽过北京的风沙,而风沙的源头就是北方日渐荒漠化的草原。就在二十多年前,千松坝所在的京北草原,还每年乘着北风给北京输沙送土,如今这里已经是百草丰茂,野花如锦。

这些年,中国在防风固沙方面取得的成绩,常常令网友吃惊。很多人感慨,毛乌素沙漠我还没去呢,怎么就“消失”了,因为这块比海南岛还大的沙漠,80%以上已经成了绿洲。小时候课本上看到的黄土高原,早已植被繁茂。就在不久前,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被“锁”上了。

由于塔克拉玛干的流动性,千百年来已有很多古城被其吞噬。为防止流沙进一步侵袭,过去四十多年来,新疆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在沙漠边缘设置了一条绿色阻沙防护带。当地根据不同地区条件,在有的地方种上梭梭、红柳等耐旱灌木,有的地方种上草,有的地方则是把干草扎进沙里,形成一个个草方格用以固沙,还有的地方建设太阳能发电装置,一边发电,一边减缓沙子的推进速度。

11月28日,这条防护带上最后285公里的缺口终于“合龙”了。用四十年的时间,给周长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锁上边,这就好比当年给绵延万里的北方军事防线修上一条长城,都是史诗级的手笔。看着被围堵上的沙漠,我脑海里不禁飘出来“愚公移山”、“结硬寨,打呆仗”这些典故,的确,中国人骨子里那种自强不息的韧性,真是一点都没变。

塔克拉玛干沙漠被锁边,只是一个代表,类似的治沙工程在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等所有生态脆弱的地方同时进行着。这种壮举仅靠意志力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套体制稳定地为其“赋能”。

自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等重大生态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一张蓝图绘到底”是我们体制的独特优势,只有几十年来持续不断抓环保,这些工程才会稳步推进。而如此大规模的治沙行动,势必要调动巨大的资源,这还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广大群众的治沙意愿和智慧,才能在广袤的土地上扼住流沙。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也是我们体制的优势所在。

反观其他一些国家,今年喊着要环保,过几年又推翻了,再过几年重来一回。没有几个国家能真正扑下身子,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在如此大的国土面积上持续推进治沙。可以说,中国防风固沙的成功,本质上是体制的成功。

从这个角度看才能明白,对于中国治沙成就,为什么西方某些人会“破防”。他们有的说在沙漠里植树造林会加剧水资源短缺,有的指责我们“强行”改变沙漠生态系统。事实上,治理沙化并不等于全部种树,我们早已考虑到了不同地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手段。而现在的沙漠,历史上很多都是绿洲,只是在环境变迁中才逐渐沙漠化的,我们做的是修复还原。真正破坏生态系统的是荒漠,而不是治理荒漠。

实际上让他们“扎心”的真正原因,说白了就是中国依靠自己的制度优势,在生态治理上取得了独到的成功。那既然中国能够把这条看似不可能的路走通,岂不证明他们自己相当“失败”?所以他们要千方百计挑刺,以维系那点“傲慢与偏见”。他们对中国各方面成就的无视、抹黑和吃醋,本质上都是这个原因。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最重要的是我们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我国沙漠化严重的地方,多集中在西部,这里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对于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这些地方同时还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同区域生态的优劣有正相关联系,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对于经济战略格局也有重要意义。

如今,黄沙百战不再是为了破“楼兰”,而是让这片干涸已久的土地,重新水草丰美起来。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于永杰)

相关阅读
防治荒漠化,中国书写新的成功故事
人民日报 2024-12-09
如何给沙漠“锁边”?他们用双手筑起绿色屏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2-08
外交部答北青报: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生态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合力应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6
“绿色围脖”的启示
人民日报 2024-12-06
“95后”管护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织绿色“围脖”
中国新闻网 2024-12-04
视窗|我国最大沙漠实现3046公里生态屏障全面锁边“合龙
新华社 2024-11-28
新疆且末县首次运用智能机器人种植罗布麻
中国新闻网 2024-11-22
在沙漠里“种太阳” 沙海如何变能源“蓝海”?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1-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