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豫见千年 且随古韵寻旧迹(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5 11:00

9月21日至24日,“青睐”与河南文艺出版社合作,组织了一次河南寻古访幽活动,四天走访四个城市十个点位。

今年是二里头遗址科学考古65周年,这一期河南行,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原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队长许宏,带队参观二里头考古公园。值此遗址发掘纪念的日子,河南文艺出版社还重磅推出了《我在二里头考古——非著名考古人访谈录》一书,该书是一部访谈录,采访对象是与二里头遗址发掘、研究、宣传、保护相关的15位亲历者,话题涉及的时间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我们带领“青睐”团员参加了新书发布会,并现场聆听作者和专家的讲话,“青睐”寻访的另一位嘉宾汪朗也在会上发言。

WechatIMG1996.jpg

“河南寻古”大事记

9月21日,北京-郑州。自行入住酒店,下午参观河南博物院。

9月22日,郏县,寻访三处地点。

三苏园:苏洵(衣冠冢)、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安息地。

郏县文庙:此文庙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保存完好,其木、石雕刻艺术和彩绘艺术在全国县级文庙中堪称最佳。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位于广阔天地知青园,全面展示当年广大知青的历史真貌。

9月23日,安阳,寻访两处地点。

殷墟博物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建于2005年,随着殷墟考古成果不断丰富,原馆难以满足保护展示需要,2020年11月,新馆开工奠基,2024年2月,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设8个展厅,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宣传教育为一体的遗址类专题型博物馆,依托曹操高陵而建,展示了大量出土文物,如“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石枕、“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等。

9月24日,洛阳

参观夏都博物馆和二里头考古公园后,参加《我在二里头考古》一书的新书发布会。18:00高铁洛阳返京。

WechatIMG1988.jpg

三苏园园门

【三苏园】

结束苏轼藏身地争论的苏仲南墓就在路边

三苏园地处郏县茨芭镇小峨眉山东麓,背嵩阳,面汝水,因宋代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归葬于此,人称“三苏坟”。三苏园区面积为680亩,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经地方政府整修扩建,成了知名的历史人文风景区,已经是到郏县游览的必访之地。

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高春林早早在高速路出口等候,同到三苏园。园门上一对楹联映入眼帘:“铭兄汝水滨,形胜何须如故里;葬我嵩山下,英魂犹得近东京”。园里特意安排的讲解员指着楹联解释,上联以苏辙的口气说,我在汝水之滨为亡兄写墓志铭,这里山川形胜未必与故乡眉山相同;下联如东坡内心独白:葬我于嵩山支脉之下,灵魂还可以邻近汴京。

在高春林和讲解员的带领下,“青睐”一行在游园的同时了解了许多三苏园的故事。

北宋朝廷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三品以上大员死后要葬在京畿之地,意味着死后也要效忠朝廷。确实,北宋很多名臣,欧阳修、范仲淹、包拯都不是河南人,身后都葬在了河南,苏洵三父子也不例外。

景区有纪念馆、三苏坟、三苏祠、广庆寺、东坡碑林,泛泛转上一圈,也需要一个多小时。

纪念馆前的一幅北宋疆域图,标记了苏轼一生的足迹,目前,这18个城市形成了苏轼文化联盟,经常为宣传三苏文化举办诗词大会、清明节祭拜等活动。

1972年前,三苏坟的真伪问题一直在学术界争论不休。1972年以后不再争论,因为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古墓葬。1969年,当地的生产队浇灌农田时,发现了被水冲开的苏仲南(苏辙次子)夫妇墓穴,发掘出来的墓志铭上写着:“……宣和五年十月晦日,合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南巽隅……”后经苏学界专家考证无疑点,全国业界人士公认苏轼葬郏县,墓志铭的原件现存放在河南省博物院。

据历史记载,苏轼葬在郏县以后,苏家至少五代后人安葬于此,这里也成为了苏家的家族墓地。原本这块地是苏辙在此地做知州时所购买的田产,苏辙被贬岭南时,他的三子苏远夫妇陪同前去,谁知没过两年三儿媳就因瘴毒而去世,苏辙感念其孝顺,不愿意让她埋骨他乡,于是专门从岭南将其运回葬于此地。苏轼在常州病逝前给弟弟写信谈论后事,关于葬地的问题,苏辙提了两个方案:一是说此地,二是购置向西数公里一个风水更好的地方。苏轼回信说就葬于此,不用另行购置。

启功题词三苏坟

【三苏坟】

奇特的苏坟夜雨和摸得发亮的启功封笔

“三苏坟”几个大字,为启功先生题写。享堂门口是两块嘉靖年间的石碑,前后字迹依然清晰。享堂是高规制的三架梁,自从苏轼、苏辙葬于此地,历朝历代的官员们都会来祭拜,所以享堂内墙上都是历朝历代的石碑石匾,有的是祭拜文,有的是重修笔记。

三苏坟前右侧有一面建于明代的“青山玉瘗”石牌坊。瘗读yi,意埋葬,郏县人则解为“苏东坡病逝后葬在郏县这片热土之上”,颇有自豪之感。题字者是郏县本地人王尚炯,王尚炯在明代也是个文豪,更是苏轼的粉丝,据说他晚年在小峨眉山旁的苍古山隐居了十九年。

石碑的后面就是三苏坟了,三座坟茔安安稳稳,坟前祭拜痕迹明显,石像生是元塑,一片柏树,中间尚存4棵宋柏,其余元明清各代都有。

“青睐”团员们发现这些柏树都向西南方向倾斜,高春林称这是望乡古柏,本地人相信是苏轼思念家乡之故。讲解员说,曾有电视台邀请专家来做科学论证:为什么只有这个园子里的柏树西斜?专家争论不休,有的说此处有个风口,有的说因为河南地区的温带季风性气候,还有的说是光照、地形原因。但苏轼专属坟寺——广庆寺内的两行柏树也向西南方倾斜,做何解?最终并无定论。

“苏坟夜雨”的故事流传甚广,也是郏县古八景之一。据说,苏坟园内古柏参天,清代郏县县令张笃行一次拜谒三苏坟,夜深人静之时,忽听门外雨声大作,遂想观看雨景。开门却发现屋外不但没有下雨,反而天晴月明,于是写词留念:“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不湿襟。”后人屡试屡验皆灵,于是就有了“苏坟夜雨”的典故。园区里的几间禅房,就是早年间官员来拜祭供住宿的地方,拜祭仪式复杂,首先要斋戒沐浴7日。这个流传了几百年的故事,高春林曾亲身体验过,感叹太神奇了。

很多人来三苏园东坡碑林必看启功的封笔之作,这其中有一个故事。据说启功寄来字稿后,工作人员发现少写了一个“之”字,现在碑刻“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谁知圣人意,不在古书中”。“之”字是给启功先生寄回请他加上的。启功先生曾为此自嘲说:在苏东坡面前我也成了一个无“之”之人。我们看到“之”字被摸得闪闪发亮,想来是无数人的“手笔”啊。

三苏祠里有宝贝

【三苏祠】

彩绘泥塑均为耀眼国宝

三苏祠建于元代,里面保存有塑于1350年的三苏彩绘泥塑。祠堂和塑像都是国宝级文物,现在每年国家文物局都会派人来勘测维修。塑像者是为苏洵做衣冠冢的郏县县令杨允。杨县令建祠的理由充足,因为“自古有坟不能没有祠”。讲解员介绍说,三苏园区申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北京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说这三座元代泥塑彩绘塑像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光凭它和祠堂就能升级为“国保”。

泥塑易风化,所以现在祠堂门关闭,塑像也用玻璃罩罩了起来。正在大家隔着栏杆努力看清祠堂内的塑像时,讲解员突然说,大家远道而来,等等我去找钥匙请大家进去看一看。大家惊喜又开心,等讲解员寻来钥匙,终于跨过祠堂门槛,远观模糊不清的三苏泥塑展现在了眼前。

祠堂内,供桌上东边为苏轼像,西边是苏辙像,中间是苏洵像,穿戴的都是官服官帽。苏辙塑像的右臂是断臂,讲解员说,这是与他处的三苏塑像不同的地方,也与本地传说有关。传说苏辙在此地任知州,苏轼从定州被贬岭南时,路过来看望弟弟。途中苏轼听说弟弟断错了一件案子,于是他见到苏辙就陈述详情,苏辙也意识到确实断错了案。苏辙非常懊悔,于是挥刀自断签死罪状的右手。但讲解员说,这个故事在其他地方都没有传说,正史也没有记载。

特殊年代,祠堂的很多塑像也被砸被毁,三苏塑像得以保存下来,有赖于当地苏坟寺村的村民和小学校的王校长。当时广庆寺被征用做学校,为了防止塑像被破坏,王校长和村民们用土坯建了一堵墙,封死了祠堂门,并对闹事者说苏东坡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不是牛鬼蛇神,这样将祠堂保护了下来。现在每年祠堂搞活动,全国苏轼文化中心都会向村委会,包括村小学捐赠物资,以表彰和纪念他们在艰难岁月中的守护。

关好祠堂吱呀呀的木门,下一站,我们的目的地是郏县文庙。

【郏县文庙】

彩绘、雕刻在县级文庙中堪称最佳

行前查看郏县文庙介绍,知道此文庙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保存完好,其木、石雕刻和彩绘艺术在全国县级文庙中堪称最佳。跟着平顶山市作协副主席萧根胜和讲解员走进文庙,他们先指点大家看文庙的龙壁石。这块龙壁石造型奇特,一般文庙的二龙戏珠,龙戏的是火焰宝珠,此处却是倒挂的蜘蛛。原来其中有几层含义:一是蜘蛛倒挂的样子像双喜字,所以别名喜字蜘蛛,古时寓意吉祥;二是蜘蛛手足多,古人讲究家大业大,手足多象征兄弟姐妹的兴旺。

文庙大成殿是元朝框架,明清时期经过11次大修,最后一次大修在康熙年间,至今未再动过。四梁八柱的构架,每架横梁上都雕有精美的河南民间釉彩彩绘。文庙也在2006年凭借这些木雕、石刻和彩绘,被评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根圆柱是大成殿的精华,可以看到圆柱两分为一对。中间一对雕刻腾龙,龙鳞粗犷,片片炸开,像刚猛威严的将军镇守在门口。两侧的两根柱子则雕刻工艺细腻,龙鳞温润细致,像两个翩翩君子。讲解员说,形成两种雕刻风格的原因是大成殿雕刻时,最初选取了中原地区的顶尖工匠,但人数少,工时却浩大,故进度缓慢,县令担心不能按时完工,所以又请来一些安徽工匠,故而形成了南北两派的雕刻风格。

在文庙内忘情游览,萧根胜边走边笑着说,郏县是好地方,红牛肉、饸饹面都是河南美食,郏县还是长寿之乡,欢迎多到郏县来。

出行小花絮

为期三天的河南寻古访幽之旅,大概是所有“青睐”出京游中报名时间最紧张的一次:9月15日发布,17日报名截止,仅有48小时,而且发布日期距离正式出发也不足一周。

为此我们多少有些心怀忐忑,但没想到,不到一天报名者就达到了成团数。次日上午,最后一个名额为一个幸运团员所占,提前满团。

团员中大多数人经常参加青睐活动,早已彼此熟识,所以21日的欢迎晚宴,丝毫没有陌生人初见的生疏拘谨,更像是老友重聚。唯一一位初次参加青睐活动的会员也被气氛带动,迅速和大家熟稔起来。

“青睐”寻访素来以嘉宾水平高、知识密度大著称,此外,美食往往也是亮点。行前,就有团友开玩笑说“回来又要减肥了”。河南作为农业大省,食材丰富新鲜,此行再次让团员们大饱口福。

WechatIMG1985.jpg

第一天的郏县之行,曾任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萧根胜老先生早早就为我们订下了午餐——当地特色羊汤饸饹面。面条筋道,羊肉嫩而不膻,羊油辣椒香而不辣,“每一碗都好吃到掉舌头。”除此之外,郏县红牛肉也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萧老先生介绍,这种牛是郏县特产,其肉质可以媲美神户牛肉。午餐如此“豪横”,以致下一顿饭虽已是晚上9点,大家也只吃得下清粥小菜。

三天时间倏忽而逝,寻访接近尾声时,不断有团员问:“下次活动是什么时候?准备去哪儿?”此行意犹未尽,就已开始期待下一次出行。(文/本报记者陈枫)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勉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