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第17届“五个一工程”揭晓,“京产电影”《第二十条》《志愿军:雄兵出击》《流浪地球2》荣誉获奖,这几部“北京作品”的精彩呈现,体现了北京的创造力。近年来,北京在电影生产创作上持续领跑全国,出品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正如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所说,“北京出品”是讲述中国故事的“中国电影”的代表。在获奖后,《第二十条》片方也表示这部作品“真诚真意创作,用心用情刻画。与社会同频,共责任并肩。” 《流浪地球2》片方表示,“小破球感谢大家的相伴与支持,每一份鼓励都化作前行的动力,未来的旅程我们继续一起冲。”
《第二十条》《志愿军:雄兵出击》《流浪地球2》都是票房口碑俱佳的精品力作
一直以来,北京大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高地,持续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第二十条》《志愿军:雄兵出击》《流浪地球2》都是票房口碑俱佳的精品力作。其中,《第二十条》于2024年2月10日春节档上映,张艺谋导演以喜剧的方式打开现实主义,用生活化的喜剧向观众讲述普法故事,影片是国内首部探讨正当防卫议题的电影,通过真实故事、幽默而深刻的叙事手法以及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刑法》第二十条背后的法律精神与人文关怀。
在谈及创作时,张艺谋导演表示,是中国人骨子里充满了爱和温暖给了他创作的动力,以“人”为本的创作方式,让电影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中国人有天然的古道热肠,中国文化传承的深厚底蕴,让每个中国人本性就有讲求公平公正的朴素认知。”据灯塔数据显示,《第二十条》在今年五月结束公映,最终票房24.54亿元,打破9项影史纪录。
《流浪地球2》由郭帆执导,于2023年1月22日上映,总票房达40.29亿元,影片围绕《流浪地球》前传展开,讲述了危机刚刚降临,地球开始“流浪”之前,世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万座行星发动机正在建造中,人类将面临末日灾难与生命存续的双重挑战。相对于2019年的“爆款”《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的制作全面升级,更多想象中的视觉奇观被一一实现。宇宙级高速公路,太空电梯穿越天际,连接地球与宇宙;前作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行星发动机经过团队全方位优化,细节度惊人,更具恢弘气势;首次展现的月球发动机想象力十足,让观众在大银幕感受“推走”月球。
从《流浪地球1》到《流浪地球2》,郭帆表示,对于四年间中国科幻影视的发展感到非常欣慰,“从特效层面上讲,《独行月球》与《明日战记》已经与好莱坞其他导演的同类型影片相差无几,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郭帆认为,这几年来国产科幻作品的不断出现正是近些年不断积累的国产电影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例证。
在《流浪地球2》中,郭帆与幕后团队搭建了102个科幻类主场景,置景展开面积超过90万平米。团队共绘制5310张概念设计,9989张分镜头画稿,制作超过6000镜视效镜头,以及9.5万件道具、服装制作。每个环节都经过反复推敲,让想象变为现实。剧组有1189位拍摄期间常驻工作人员,超过22000位参演群众演员。
谈及《流浪地球》的技术升级,郭帆说:“我们不是从1到2,而是从0开始。拍第一部是开始 ,第二部是干着干着又变成重新开始,因为当你走出了一小步的时候,你会发现为了完善这个一小步,需要有大量的新的东西介入进来。当我们的生产规模、人员规模大了之后,我们现行的这些工业流程已经不匹配了,又变成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我们又开始了不断试错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又变成了从零开始。”
《志愿军:雄兵出击》于2023年9月28日上映,成为当年国庆档的重头电影,很多观众被志愿军的牺牲和努力深深震撼,共情落泪。影片立足历史角度,详细描述了抗美援朝战争缘起,再现了新中国党和政府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历史性决策的过程。陈凯歌导演感慨,拍摄像是和战友们一起打了一场仗,除了拍摄规模空前浩大,表现全景、史诗的概念之外,更重要的是贯穿无形之气,让观众感受到志愿军70多年之前为了捍卫新中国所付出的牺牲和努力。
出演影片的每位演员都在拍摄前查阅大量资料,通过阅读角色相关的文字传记和影像资料做足准备,部分演员在拍摄前还进行了系统化的军事训练。除了真实表现历史,每位主创都力求角色塑造有温度、有情感、有艺术表现力,以达到整部电影“高质量真实”的目标。志愿军第38军113师师长江潮是河北人,饰演师长江潮的黄晓明特地向身边河北籍且有战斗经历的工作人员请教战士们的生活、作战习惯,因此每次拍摄前特地将嗓子喊哑,以呈现战场上将领的真实状态。饰演归国军工专家吴本正的朱亚文则分享称,“影片中吴本正开门参会讨论的镜头共拍摄了13次,这是我跟这个角色的正式见面。”
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电影创作,是这几部“北京作品”的共同特点
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电影创作,是这几部“北京作品”的共同特点, 《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皇甫宜川认为,当前创作者更加关注表达历史背景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体现个体奋斗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并且在英雄伟人形象塑造上更加丰富立体,让观众更有代入感更易共情,同时满足观众审美需求,利用多线性、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讲好故事。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张卫认为,近年来重大主题电影呈现出“离观众越来越近”的新面貌,《志愿军》等作品,不但利用新兴数字技术手段,令视听表现焕然一新,而且将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感相结合,故事峰回路转、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具有极强的审美吸引力。而且,中国重大主题电影呈现出平俗化、平民化、人性化、青年化、喜剧化的趋势。当重大主题渗透到草根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要求创作者展开历史的褶皱,以小人物的贡献凸显家国情怀,以青年人的视角呈现历史,以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吸引年轻观众,在共同价值表达与传播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正如导演郭帆所说:“现在电影里出现中国航天员和中国空间站的时候,观众们是可以有共鸣感的,因为大家真的每天在新闻上看到中国的宇航员遨游在太空,中国的空间站真的航行在轨道上。这些影像对于观众来说不是虚无缥缈的,这些影像有了现实基础,这跟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都有关系。”
“北京出品”向“北京精品”更迭奋进
近年来,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电影局的助推下,北京电影从组织策划、资源整合、资助扶持、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聚焦重大主题,推动精品电影创作,并在电影创作中深挖中国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因,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打造动人的光影故事,以电影的力量同心共圆中国梦。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北京在发展电影产业方面集中了各方面的资源,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无论是前期策划、拍摄、后期制作还是发行宣传,北京都拥有非常完善成熟的电影产业全链条;全国大部分电影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北京,最优秀、最活跃的电影创作人才也在北京,甚至许多来自上海、香港的电影人也在北京设立了工作室;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影视类高校也在北京;北京也同时是全国电影产业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有票房风向标之称。”
而“北京出品”也在动作、科幻、动画、喜剧等题材类型上不断探索,创作出更多的现象级作品,向着“北京精品”进发。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表示,作为国产电影中坚力量的京产电影,不仅能够创作生产市场领跑的头部电影,也能孕育更多样化的电影形态和电影风格。这些,丰富了中国电影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审美习惯,不断推动中国电影的艺术创新和美学扩展。
根据《“十四五”北京电影发展规划》,北京将每年承接国家重点电影项目5部左右,每年推出市级重点影片30部以上,力争每年票房过亿元的京产影片达到20部左右,获得国家级电影奖项位居全国前列,这意味着“北京精品”将在电影市场上以更加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姿态,为中国电影带来勃勃生机和崭新气象。“北京出品”正不断向“北京精品”更迭奋进,北京电影的发展将会更加耀眼,完成建设影视高地的光荣使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