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展中国家点亮减贫的希望之光
环球时报 2024-12-03 11:15

近些年来,受地区冲突、去全球化、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球消除贫困和共享繁荣的进程受到极大冲击,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被排在第一位的,即消除贫困,将无法如期实现。世界银行《2024年贫困、繁荣与地球报告:走出多重危机之路》指出,2020-2030年将是一个“失去的十年”。中国不仅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而且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第一阶段围绕“抗击饥饿与贫困”议题讨论时,发表了题为《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的重要讲话,宣示了中国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世界意义,为发展中国家点亮减贫的希望之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世界各国消除贫困具有政治哲学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理论成果和政治制度建设,在发展目的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在发展主体上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在发展方法上坚持一切从问题出发。中国把 “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落实在精准扶贫的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在消除绝对贫困问题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并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享繁荣的具体实践。无论哪个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贫困人口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始终应该是执政党带领人民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

坚持益贫式经济增长制度建设对世界各国消除贫困具有经济理论意义。在自由市场经济下,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处于发展的边缘,无法靠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实现减贫。以益贫式经济增长制度建设为贫困人口注入脱贫增收的经济动能,始终是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途径。基础设施先行是中国贫困治理的主要措施之一,除了在贫困县优先实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外,对贫困村进行水、电、路、网、信等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卫生、社区一站式公共服务等社会基础设施的全面改造提升。发展与贫困人口利益联结紧密、带动就业增收能力强的扶贫产业,并利用科技特派团开展“组团式”全县全产业链科技赋能,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升级。大力推行电商扶贫、消费扶贫、光伏扶贫、生态公益就业岗位等新的益贫性市场政策。中国还通过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结对子”互助,把发达地区发展的先行经验、技术、知识、管理等带入欠发达地区,推动共同富裕。

坚持包容性社会发展制度建设对世界各国消除贫困具有社会建设意义。中国的包容性社会发展政策为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注入人力资本动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国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并针对贫困地区大学生设立定向招生计划,对初中毕业后和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两后生”实施免费职业教育。中国实施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健康扶贫工程”,大幅度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费报销比例和实行‌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即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贫困人口还享受大病补充保险和大病救助政策,极大降低了贫困家庭的医疗负担。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后,持续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对世界各国贫困治理具有重大实践意义。中国把“精准扶贫”作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内容,要求扶贫对象识别精准、扶贫措施到户精准、扶贫项目安排精准、扶贫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扶贫措施上,针对贫困人口的脱贫需求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此外,通过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入村帮扶,打通贫困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制定“两不愁、三保障”多维度脱贫目标,确保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脱贫目标。此外,中国的生态脱贫措施破解了环境保护和消除贫困的发展困境。

总之,中国贫困治理的经验是全球公共知识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发展中国家的自主知识创新,可供其他国家借鉴和分享。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把“一带一路”同时建设成减贫之路,将给人类发展带来新的曙光。

【王小林,作者是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坚持精准扶贫,在发展中消除贫困根源
人民日报 2024-11-27
在深化开放发展中推进人类减贫大业
北京青年报 2021-04-11
关于中国减贫成就 赵立坚介绍三个数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4-07
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
人民日报 2021-04-07
“中国答卷”彰显制度优势
人民日报 2021-03-03
创造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
人民日报 2021-02-27
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人民日报 2021-02-26
为减贫事业提供中国经验
人民日报 2021-01-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