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来的西藏孩子们,在三亚起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5 17:59

新华社三亚11月25日电(记者郑直 张泽伟 刘博)音乐响起,身着藏式服装的孩子们与身披毛毡、扮演牦牛的孩子们冲进场内,或跳起热情奔放的舞蹈,或模仿着牦牛的动作与形态,时而奔腾,时而对峙,饱含力量的动作与呐喊呈现着来自雪域高原的勇猛与坚韧,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景象,也让体育馆内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热爱与自豪。

24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中,反映西藏牧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斗牦牛”的《藏地喜乐斗牦牛》最终拿到了8分以上的高分,体育馆的走廊里几乎装不下这群孩子们的欢呼。令人稍感意外的是,这一表演来自北京市代表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群藏族的孩子们,目前都在北京西藏中学读书。

11月24日,北京队选手表演藏地喜乐斗牦牛。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北京西藏中学于1987年建校,面向西藏自治区招生。学校在朝阳区所在的街道也因学校得名,叫作高原街。经过考试,孩子们从雪域高原来到高原街,度过三年高中生活。

“斗牦牛其实我是只有在家乡看到过的,是我们西藏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非常荣幸能把它带到全国性舞台上,让各族人民都能看到!”高三姑娘旦增曲吉的语气里还带着刚刚表演完的兴奋。

这个拉萨姑娘说,因为西藏现在城市发展很快,她也只在自己的老家林周县看过斗牦牛表演,还是远远地站在山坡上看,因为“牦牛冲撞的时候,能把草皮都掀起来”。在老家的生活里,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早起放牛,“和太阳一起起床”,日出的时候太阳照在草皮上,牛身上也镀上一层金光,“美如画卷”。

11月24日,顿旦在表演项目结束后。新华社记者 郑直 摄

对于队伍领队、北京西藏中学副校长刘鹏来说,这也是他这次带学生们来的初衷。队伍中的孩子们来自拉萨、昌都、日喀则等西藏各地,有的孩子只从家乡经过拉萨来北京,还从未去过别的地方。学校的生活很丰富,有藏文课,有艺术节、体育节,但能通过运动会出来看看很重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其总在书本上静态地开展教育,还不如这样动态地让他们亲自来看、来体验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各个民族的闪光点。我觉得这样的一种行走的教育,对他们来讲可能会更深刻,更生动。”刘鹏说。

他也感慨,现在的这些孩子们更幸福。学校上世纪建校初期,青藏铁路也还在建设中,学校的许多孩子可能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但随着现在的发展,孩子们暑假寒假年年都能回去。“我们也跟孩子们说,咱们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出来,是和国家的发展分不开的。他们能够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挺好。”

11月24日,北京代表团与广东代表团表演项目队员们在演出后合影。新华社记者 郑直 摄

刘鹏接受采访的时候,广东代表团的表演《同心共“竹”中国梦》也刚刚结束,孩子们和广东代表团的演员们围在一起,留下一张欢乐的大合影。

这样的场景在这几天发生了很多次。旦增曲吉说,在开幕式彩排的时候,北京队的大巴离开得比较晚,他们就在车里跟经过的每个车里面的人都打招呼。大家穿着不同的服饰,特别热情地回应,让他们特别开心。“我们和青海代表团、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香港代表团都合了影,当然还有西藏代表团,我们还击掌用藏语互相加油,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11月24日,旦增曲吉在表演后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郑直 摄

北京西藏中学的学生们,许多在毕业后选择回到了家乡。建校37年来,学校培养了7000余名毕业生,约6000名毕业生返回西藏工作,成为西藏自治区各领域的中坚力量。

“我们学姐里还有飞行员呢!”旦增曲吉说,高三的她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我想大学的时候学法学,然后回西藏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

编辑/王帆

相关阅读
这届运动会:没有“名”星,全是“民”星!
新华社 2024-11-30
特写|爱盈三亚河,友谊赛场见,亲情舞同心
新华社 2024-11-29
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落幕 山东成为最大赢家
新华社 2024-11-29
打得准,转得久,还要传更广——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陀螺比赛观察
新华社 2024-11-27
规则解读|押加,背对背的拔河
新华社 2024-11-27
规则解读 | 别看都是跑,高脚竞速靠技巧,板鞋竞速看配合
新华社 2024-11-27
特写 | 海角有知交 天涯共此时
新华社 2024-11-27
天涯海角有尽 民族友爱无穷——直击民族大联欢活动
新华社 2024-11-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