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长河里的北京故事与北京人——《小说中的北京》对谈活动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2 16:29

11月20日,“百年长河里的北京故事与北京人——《小说中的北京》对谈活动”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行。活动邀请该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石一枫,青年作家孙睿共同解读《小说中的北京》。

张莉介绍了《小说中的北京》的主要内容:这套书是张莉历时编撰的一个作品集,被列入老舍文学院导师讲义文库,以“京城风景”“北京故事”“新北京人”为副标题分成三本,收录了100年来中国文学史上47位作家以北京风俗地貌、文化经验为题材的小说作品结集。从这部作品里可以看到百年来中国的小说家如何书写北京生活、北京人和北京风景,它完整勾勒了100年来北京生活变化的图景,在这个变化的过程里蕴藏着北京的新视野和新声音。

北京的小说把人物放在第一位

石一枫认为,小说中的北京或者说北京的小说比起其他地方的文学有一个特点:作品里的人物因素格外突出,北京文学里有着突出人物因素的文学传统,甚至可以说,北京的小说从来都是把人物放在第一位的。北京的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物第一原则。

他指出,北京的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北京人形象:骆驼祥子、虎妞儿、那五、祁老爷子、张大民等,这些人物深深印在北京人的生活里,标定了北京的各个时代。同时,北京人对于生活的理解,也是通过这些人物来完成的,可以说文学给生活提供了某种标的。

张莉表示,北京文学或者北京小说里人物的魅力是非常独特的,在编选的时候一直在找每个人的人物际遇里和我们内在有关系的。她以付秀莹的《花好月圆》为例,认为在茶馆里倒茶的服务员,她的内心生活实际上也构成了北京人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能遗失,所以也选了进来。

北京之所以北京就在于新

孙睿认为,北京不仅现在是北京人和追逐梦想的人所聚集的地方,从民国时,鲁迅、郁达夫、沈从文等等这些文人就聚拢到这里了。这个城市跟作家的互动从这套文集里就能看出来:“京城风景”是老一代作家,中间这段“北京故事”里,北京作家反而更多一些,能看到北京文化上最活跃的年代一是民国,再一个是近二十年,中间稍稍显得稳定一些,这也能反映一个社会发展的速度跟北京的现状。

石一枫指出,对于作家而言,题材的变化其实就是生活本身,城市变化本身,这是变化的第一动力。我们看着这个城市一夜之间迅速长出来,慢慢地人再长进去,形成内部的新生态;包括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职业、新的活法,这个地方永远有新的东西。“对于北京作家来说是幸运的,北京不缺新东西,这里永远有最新的东西、事物和人,首先得感谢这个城市。”

张莉表示,编书是快乐的,同时也是纠结的。要找那些特别有代表性的书写北京的作家,同时还要看每个作家在个人文学生涯里最有代表性作品,这是要反复讨论和筛选的。

生活的哲学给予文学以滋养

石一枫认为,从作家角度思考,语言的创新、结构的创新是小创新,本质上的创新可能还是对价值观或者生活哲学的再思考、再发展。他认为,作家在自己的创作里找到跟前辈作家不一样的生活哲学,将是小说创作上比较重大的创新。

孙睿谈到北京文学的新变,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和老舍的《骆驼祥子》相比,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他的新作《四轮学区房》,创作前他明确表示要致敬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但同样存在写作上的变化。他认为,生活本身带给我们的感受,使得文学必然要发生新变,以往有些小说的写法未必适合现在。“如果老舍怎么写我们就怎么写,恐怕我们没有办法把握现在的北京。”

张莉指出,王朔的《顽主》里提取的是北京话里桀骜不驯的东西,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通过对语言提速的方式完成了一种既是贫嘴、又是乐观的讲述,不同时代的作家都在思考如何更新京味语言系统。

她认为,今天京味语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石一枫和孙睿已经不怎么用北京方言写作,但他们的确是有京味的。如何改造北京话,使它更进入我们的叙述系统,这是今天北京文学或者北京作家面临的课题。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贺梦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