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何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民生周刊 2024-10-23 09:08

我国有1.2亿农村老年人,农村养老存在哪些难点和堵点,如何解决?民政部联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有哪些突出亮点,怎样落实落细?……

针对农村养老问题,《民生周刊》记者邀请4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探讨。

▲闫萍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人口发展与城市战略教研室主任闫萍——

“治标治本”地解决农村养老难题

当前农村养老状况,可以用“高”“中”“低”三个特征来概括。

“高”是指高差异,即我国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农村老龄化程度更高、更严重。从全国看,农村60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比城镇高出7.99个百分点。

“中”是指中度老龄化,即我国农村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重已达23.81%。

“低”是指服务能力较低,即目前从人才、资金、服务、设施等各个方面来看,大部分农村的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跟城市相比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农村养老面临很多难点和堵点,我觉得当前阶段首要的就是农村养老的经济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解决的路径,一方面是落实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激发农村的经济活力,让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是夯实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探索推行长期护理险等,从制度保障上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等问题,减少老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解决农村养老“缺钱”“缺人”的难题,要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加大养老人才的培养,要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整体解决,就像中医看病一样,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治本,我觉得还是要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从体制机制、供给服务体系、科技、人才、资金等多个方面去支撑这个体系,并通过社会保障、社会环境等基础保障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

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现了养老服务要多元主体参与的政策指向,这对于更好满足广大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增强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一些农村地区空心化,导致很多农民的房屋是闲置的,如果再去新建养老设施可能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整合和共享资源的理念,符合当前农村养老发展需求,应该是未来发展养老服务的重要方向之一。

除了逐步提高农村居民养老金待遇水平外,还要通过鼓励农村居民参加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健全家庭支持政策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索,要强化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的责任共担机制,构建多支柱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农村老年人居住地相对比较分散,有时老年人不慎摔倒、突发疾病等特殊状况,很难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建议加大农村智慧养老服务建设力度,建立完善农村老年人的应急救援机制,让农村老年人共享信息时代的科技红利。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郑风田——

逐步提高农村老人基础养老金,帮助失能、失智老人养老

民政部等22个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对推动我国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各地还会继续在此基础上出台一些更具体的政策,推动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加快发展。

目前农村养老最大的痛点在哪儿?我的观点是,各地情况差别很大,从全国范围来讲,农民的养老金还比较低。除了北京、上海这些大都市和江浙一带比较富裕的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年满60岁的老人,每月养老金只有100多元。

我国城乡收入比去年是2.45:1,有些地方城乡养老金差距却达到15倍以上。我这几年一直在建议逐步提高农村老人基础养老金,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农村老人有两样宝贝,一个是承包地,一个是宅基地与房屋。有些地方探索“以地养老”,农民以自己的宅基地和承包地“作抵押”来养老,把自家的房子和承包地交给村里,有的地方可作价二三十万,村里面跟养老机构合作,把地和宅子统一经营管理,用收入给老年人养老。这样的农村养老模式值得探索实践。

现在农村养老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帮助那些失能、失智老人养老。这些失能、失智老人,可能儿女都在外面打工,这些老人谁来照顾?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因地制宜兴办养老院,让失能、失智老人有尊严、有质量地度过晚年。

▲郑志刚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社区居家养老分会副主任郑志刚——   

研究制定更为完善的养老配套政策举措

中国农村老年人具有“45679”特征,即全国40%以上的老年人在农村,全国50%以上的独居老年人在农村,全国60%以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老年人在农村,全国70%仍在就业的和未婚的老年人在农村,全国90%以上的特困和低保老年人在农村。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比城镇高出约8个百分点。甚至一些农村已自然形成了老人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达86%以上。

我认为,《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主要有3个特点:

一是有一项重大创新内容。这一指导意见在国家层面第一次提出“支持村民利用自有住宅举办养老服务机构”。这样的机构主要优势是成本低、亲情化、个性化。

二是提出两项定量指标:到2025年,在县级行政区域,至少有一所以失能照护为主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在省级行政区域内,总体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覆盖率不低于60%。

三是22个部门协同推动。按与养老服务机构相关性划分,这22个部门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主管养老的民政部门,主要负责网络建设、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试点示范、标准规范、考核激励。第二类是和养老相关的15个部门,涵盖金融、土地、设施、食品、应急、消防、医养结合、长期护理保险等。第三类是其他6个部门,主要负责基本养老保险、老年友好型社区、老年教育学习点、邮政适老化配送、老龄化国情教育、普法宣传等。

针对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我有两点建议:

一是建议相关地区和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意见,以确保政策能够落地。例如“支持村民利用自有住宅举办养老服务机构”如何实施?这需要消防、建筑、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更为完善的配套措施。

二是建议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农村养老有效模式。充分发挥老龄工作部门统筹协调作用,及时总结全国农村养老服务典型案例,强化示范带动作用。

▲戎雪娴

北京市朝阳区彩虹村庄养老院负责人、民盟朝阳区委老龄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戎雪娴——

加强中医保健培训推广,因地制宜种植药食同源农作物

《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给出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目标和方向,提出了解决农村养老“缺钱”“缺人”等问题的办法。

在不少农村地区,老人在农村留守,守着自己的宅基地和田产,帮助外出务工的儿女照看孩子。农村养老大体存在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老人身体健康条件比较好。虽然已经年老,儿女都在外打工,但生活自理能力较好,幸福程度比较高。

第二种是儿女家境好些的老人。无论身体条件怎么样,不必照看孙辈,也不必补贴儿女,可以用土地租赁收入和养老金,享受乡村养老机构的服务。目前一些地方农村养老机构不少、价格比较合理,老人入住后幸福指数也较高。

第三种是无生活自理能力、无人照料的“两无”老人。他们普遍存在“吃饭难”“就医难”“清洁难”“购物难”“办事难”等问题,而“就医难”是最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精准帮扶。

为解决农村老人“就医难”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老人收入不高、养老金储备不足的问题,我有这样几个建议:

一是大力加强中医保健在农村地区的培训和推广,例如食药同源、艾灸、穴位按摩等方法,对于老年基础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显著。

二是支持医疗机构执业医师、乡村医生到老年人家庭巡诊,上门提供健康监测、医疗护理、康复指导等服务,实施基层卫生健康人才培养项目,重点提升乡村医生对主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能力。

三是充分利用农村的土地、水资源,因地制宜种植经济作物尤其是药食同源的农作物,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提高种植农民的身体健康水平。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21期、10月1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