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住院率异常上涨需要对症治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0 16:37

我国住院率突破20%的这一天,还是来了。国家医保局7月25日发布的《2023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职工医保住院率达到21.86%,居民医保达到20.7%。8月29日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次达到30187.3万(3.01亿),比上年增加5501.1万人次,居民年住院达到21.4%。

随着我国公众日益重视自身健康,医院床位数量和其他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以及医保报销政策大力支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住院率的升高。不过,近年来,住院率涨速过快、涨幅过大的现象并不正常。在2003年,我国住院率仅为4.7%,其后二十年上升至20%以上,个别城市或地区的住院率甚至突破30%。住院率呈现出的增长态势,值得警惕。

如果我国住院率保持在12%~15%之间,说明医疗资源、医保资金得到了较为合理的使用。而当职工医保住院率和居民医保住院率均突破20%大关,意味着一些医疗资源和医保资金可能被浪费掉了。部分患者本来没有必要住院治疗,却在各种诱导下住院,这不仅浪费医院病床位、水电等资源,而且还消耗了医护人员的时间和精力。还有的住院患者为了享受到医保报销政策,执意选择住院治疗,这就不仅浪费院内资源,还会造成医保基金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参保职工和居民住院率高,职工医保的退休人员住院率也接近50%。这在客观上也会造成医疗资源、医疗资金(包括医保基金和财政补贴)的浪费。对于住院率的“非正常上涨”不能轻视,而是要找准原因,“对症治理”,让有限的医疗资源都用在“刀刃”上,进一步保障医保基金资金充裕、安全。

那么,导致住院率上升的“推手”是什么呢?报道中指出小病大治、分解住院正在各地医疗机构内出现。所谓“小病大治”,是指某些医院和医生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将小病夸大为大病,让不需要住院的患者住院治疗,从而收取更多医疗费用。所谓“分解住院”,是指将患者住院治疗分解为二次及以上住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平均住院日的考核,避开“医保患者15天必须出院”的要求。

显然,小病大治、分解住院都属于违规行为。此外,不少医院为了骗保,也诱导没有生病的参保人住院。比如国家医保局10月8日通报无锡虹桥医院涉嫌欺诈骗保情况时指出,涉事医院存在拉拢诱导参保人员虚假住院的情况。也就是说,只有对住院率非正常上涨的因素进行全面梳理总结,才能采取精准治理措施,也才能让我国住院率回归到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

针对小病大治,需要提升患者认知,引导他们主动拒绝过度治疗。此外,医院有必要对医生的诊疗环节进一步加强规范。对于分解住院,既要从“平均住院日”和“医保费用控制”入手,也要依据相关法规进行查处,一旦发现虚假住院骗保行为,更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严惩治。总之,住院率破20%并不寻常,有关部门应以此为契机,加强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进一步确保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文/海凝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