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碰”走红 警惕未成年人沉迷 直播间新销售模式火爆 产品多为“三无”
解放日报 2024-08-28 07:30

随着奥运冠军全红婵在网络直播间实名下单,五颜六色的小乌龟玩具迅速走红。不少网友跟风加入,在社交媒体平台晒出自己收集的大量乌龟玩具。记者发现,很多都是通过网络直播间一种名叫“乌龟对对碰”的销售方式购买。但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由于缺乏监管,这一新生事物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玩法:多个“盲盒”配对

“乌龟对对碰”的玩法并不复杂。不同颜色的小乌龟玩具被包装成盲盒,消费者根据主播设置的“单次下单购买若干只小乌龟”等规则消费。消费者购买后,可以确定一个“许愿色”(有时也叫“幸运色”)。接着,主播在直播间现场拆包,如果拆出的小乌龟玩具颜色与“许愿色”一致,这时主播会说“欧中”,然后多送消费者一包盲盒;如果拆出相同颜色的小乌龟玩具,则意味着“对对碰”成功,同样多送一包。

拆包时,主播会将小乌龟玩具按照“九宫格”或其他样式摆放,并设置同种颜色“三连”等奖励规则,如果拆出的小乌龟玩具符合规则,主播继续送盲盒,不断地拆,所有拆出的小乌龟玩具归消费者所有。

在大部分直播间里,小乌龟玩具有10种颜色,同样一次购买8只小乌龟玩具,有的消费者靠“欧中”和“对对碰”可以得到28只玩具,但也有消费者运气欠佳,只得到12只。

不难发现,“乌龟对对碰”有盲盒的神秘感,拆包过程有互动性,最终结果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这一玩法亮相后,吸引了不少网友。记者连日来蹲守多个直播间发现,即便在深夜时分,很多直播间的观看人数仍在2万左右,下单拆包的消费者络绎不绝。

实物:“三无产品”没包装

记者也买了20多只小乌龟玩具,收到后发现质量堪忧。由于已在直播间被拆包,送来的小乌龟玩具没有任何包装,快递盒上也没有生产信息,属于“三无产品”。而从直播间的视频来看,拆下来的包装上同样没有生产信息。

小乌龟玩具有不同规格,最小的只有指甲盖大小,大的约占半个手掌。专业人士指出,我国针对14周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玩具,有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即GB 6675—2014系列,包括基本规范、机械与物理性能、易燃性能、特定元素的迁移等;此外,主要材质为塑胶或金属的玩具,以及带电的玩具,需要经过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即俗称的“3C认证”)才可以上市销售,该类别产品的包装标识上需要有3C的标志。

然而,小乌龟玩具并没有3C认证。记者向电商平台多家销售商家询问,对方只表示“正规生产”,却无法提供“3C认证”等材料。有的商家还特别强调,小乌龟玩具用的是“环保塑料”“无毒无害”,却都没有对应的证明材料。

问题:直播间如何防沉迷?

这种销售模式正扩展到其他品类的商品。在很多直播间里,圆珠笔、笔记本、橡皮、纸巾、湿巾等商品都开始采用“对对碰”的销售模式。

可见,除了安全隐患,“乌龟对对碰”的走红还暴露了两个问题:

其一,国家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盲盒类产品,但直播间如何落实?

“对对碰”的不确定性结果与盲盒这一销售形式密切相关。不论是“乌龟对对碰”还是其余商品“对对碰”,相关直播间无一例外地张贴着“未成年人禁止下单”的告示。然而,当记者尝试下单时,没有任何环节确认下单者是否是未成年人。

其二,如何为直播间设置防沉迷机制?

不论是新流行的“对对碰”,还是已经问世一段时间的“拆拆乐”,都吸引大量网民长时间观看,但目前各平台对网民在直播间的停留时间、下单数量等,没有任何限制,只有“未成年人需在家长陪同下观看”的提示。效果如何,无法验证。

上海普世万联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泽若认为,“对对碰”与“拆拆乐”性质类似,都属于追求娱乐刺激的射幸行为,“无论是什么玩法,只要出现了‘以小博大’,都建议设置针对未成年人的‘防沉迷’机制。不妨参考游戏的防沉迷系统,进一步加强对直播营销的监管;还可以合法引用并设置一些数字化手段,有效甄别未成年人的身份。”

文/任翀 栗思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