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离开“网梗”就“词穷”
北京日报 2024-08-21 13:14

“水灵灵”“没苦硬吃”“偷感很重”……每隔一段,就有一批新的网络词语火出圈。这些热词被用于各种场景,以“懂的都懂”的名义,在中文世界“所向披靡”。

网络热词、热梗花样翻新,早已成为一种全新的语言文化现象。一些幽默、简洁,还带有几分奇特的词汇,往往表达了年轻一代的某种观点和情感,极易引发共鸣,从而“自带流量”。这些词汇也在光速传播中悄然丰富着我们的语言体系,“给力”“脑补”“拍砖”等都被陆续收入权威辞书,最终成为网络时代的“新表情”。

不过,除了积极一面,网络热词、热梗井喷所引发的忧虑同样不少。放眼当下,不少热词、热梗出自胡编硬造,谈不上什么创意,甚至还有点恶俗无聊。一些粗暴、恶搞的“烂梗”蔓延至中小学生群体,成为青少年的口头禅、人际交往的社交热词甚至是课堂答问、作业和试卷中的用语。更令人尴尬的是,很多人的表达开始被网络用语框定。表达赞美只会“YYDS”,好看的舞台一律叫“炸”,不管啥新闻标题都想加个“水灵灵”进去……不仅网友离不开“网梗”,媒体报道也被裹挟其中,使得公共事务的网络讨论中,常常充斥着大量的重复性表达。

以发展的视角看,语言是有“自净能力”的,从古至今语言一直在融合、创新、淘汰,最终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不过,对于个人来说,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文化内涵乃至思想深度。一些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借助网络梗、表情包等,固然娱乐性十足,似乎也是在建构彼此的世代与身份认同,但规范性、逻辑性和书面化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应就会弱化。此前,有媒体调查显示,1000多名受访青年中有近半数时有“张口词穷”之感。恰如一位中文系教授所提醒的,网络语言丰富了但也简化了我们的语言,“不假思索”地使用流行语,会钝化我们的感受,让我们产生一种惰性,不自觉加入语言的“假面舞会”。

更值得警惕的是,眼下,生成式AI迎来突破式发展,高度的智能化对传统的语言表达和叙事方式已经具有了一定替代性。如果我们再懒于思考、钝于表达,一些岗位被AI替代就真不是危言耸听了。对此,当代年轻人并非没有危机感。某网络平台上,“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成员多达30多万名,他们坚持“咬文嚼字”,互相督促对方日常多多阅读、写作,以此摆脱“文字失语症”的困扰。

热词也需要冷思考。对于网络流行语,我们不必惶恐,但对抗惰性、合理使用,十分必要。在顺应网络语言进化的同时,不丧失传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更是一个亟待深思的时代课题。

文/晁星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2024年“十大流行语”发布,“未来产业”“city不city”等入选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4-12-02
超六成受访大学生期待积极有趣的“梗文化”
中国青年报 2024-11-11
大学生“玩梗”调查:超六成受访者期待积极有趣的“梗文化”
中国青年报 2024-11-11
小学生用“栓”字组词“栓Q”,网络黑话“入侵”校园应警惕
法治日报 2024-11-06
如“梗”在喉吐不出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0-29
求助!孩子说的“黑话”都什么意思啊
首都教育 2024-10-26
半月谈评年轻人玩梗无度:金玉良言远胜过“口吐芬芳”的烂梗
半月谈 2024-10-21
消灭网络黑话烂梗,平台责无旁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