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师德失范,高校该如何重塑师风?
海明评说
2024-07-28
+ 关注

教育事业格外受到尊重,在于这项事业具有特殊的道德光彩。正是在道德光彩的照耀下,尊师重教成为最大的社会共识之一。

一个行业享受多少社会荣誉,从业者就承担着多少道德责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荣誉并非“免费的午餐”,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认真教书,积极育人,才能让自己配享社会的敬重。

这段时间,一些高校相继曝出教师性骚扰女生的丑闻。涉事高校在舆论的“聚光灯”下,向公众交出了各自的“答卷”。如陕西师范大学发布情况通报称,针对网上关于该校教师王某某涉嫌师德失范行为的信息,学校调查核实后决定,撤销王某某副教授职称,取消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解除聘用关系,报请有关部门撤销教师资格。

社交媒体上,网友对这类新闻的讨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意见。

一是对涉事学校处置此类事件持肯定态度:“人民大学开了个好头,陕师大及时跟进,希望后面的同行能有样学样,绝不对这些老鼠屎妥协!”

二是对高校此类性骚扰事件的追问:“到底有没有还没举报和曝光的?”“想起了蟑螂理论,当你发现一只蟑螂的时候……”“象牙塔里频频曝出与师德相悖的丑闻,怎能让人放心地把孩子送进去啊?”

三是更关注如何惩罚违背师德师风者:“现在是应该整顿教师和重塑师风的时候了。”“全校通报批评,宣传栏贴满。”“这种教师应该终生不能从事教育活动。”

四是积极寻找杜绝此类事件的办法:“不用惊讶于怎么最近这么多,这些都是一直存在于阴影里的龌龊。”

面对频发的高校性骚扰事件,媒体评论的态度相当一致:“零容忍”。

“零容忍”来自道德直觉,这样的判断是基于社会公德得出的结论。向师德失范者说“不”容易,如何避免类似恶性事件再度发生,如何重塑高校的师风,这样的问题更值得深思。

重塑师风,需要教师跟自己“理性的脆弱”相抗衡。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造成了人性的复杂。每个人都有动物性的一面,但也有理性的一面。我们无法消除自身的动物属性,只能通过理性的力量,限制自己非理性的东西。理性的力量强大,这是社会文明的基础。

重塑师风,制度的完善固然重要,关键还在于要让这个职业群体认识到,师德师风乃教育事业的基石,任何腐蚀教育基石的从业者,都是对教育事业道德光彩的玷污。为了不给教育事业蒙羞,大学教师需要运用理性的力量来遏制非分的欲望。只有理性战胜了感性欲望,才能配享“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荣誉。

重塑师风,需要学生有主动维权的意识和维权行动。大学生应当具备足够的权利意识,一旦自己的正当权利受到来自老师的威胁或侵害,就要对老师坚决说“不”。这样的维权行动越是及时,也就越能促进师风建设。

经验表明,在学生举报老师性骚扰后,陷入舆论漩涡的后者总会为自己辩解,或乞求受害者和公众予以谅解,好像他事先处于某种“蒙昧状态”似的。其实,所有伤害他人的行为都是故意的,只是对方在伤害你之前已经“权衡利弊”,相信作恶不会受到惩罚,最终选择实施伤害的行为。学生的权利意识浓厚了,既是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也是在对师风建设做贡献。

重塑师风,需要学校建立和完善师德问题举报受理问责制。当代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在提高,不少受到骚扰的学生也及时向学院、学校反映过情况,然而有时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正是院方和校方的不作为甚至袒护庇护,助长了个别老师的肆意妄为,强化了他们“理性的脆弱”。

为防止、遏制教师师德失范,院方、校方接到学生的举报后,应依法依规及时、严格调查处理。高校建立和完善师德问题举报问责制,应明确负责受理者为第一责任人,决定是否调查处理的工作人员或相关负责人同为第一责任人。在完备的问责机制下,有举报就要调查,坐实了就要处理,庇护就要被问责。依法依规严格问责处理,绝不护犊护短,绝不敷衍塞责,就是在为师德师风建设做实实在在的工作。

面对师德失范,大学重塑师风刻不容缓。对师德师风问题的麻木,不仅会损害学校的声誉,也会玷污教育事业的道德光彩。只有师德师风的“堡垒”坚固了,大学和大学老师的“羽毛”才能真正被人敬重。

文/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源/视觉中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