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以“三化”改革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数上升到185只
中国青年报 2024-07-17 14:37

近年来,四川以法治化促进科学规范管理,以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以绿色化牵引转型升级,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三化”改革分别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特别案例、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那么,“三化”改革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如何发力见效?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两年多来,四川片区修复大熊猫栖息地近4万亩,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向好,主要保护对象的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数由178只上升到185只。

数字化:科技手段上新熊猫家园更宁静

森林里的一处水坑旁,一只身形矫健的“滚滚”慢慢走向水源,俯下身子饮水,解渴后便转身消失在树林中……这是去年11月,安装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核心区域的红外相机实时传输回的影像。

在前后半个月时间里,这里的智能红外相机共9次实时传输回大熊猫活动画面。这些相机于2022年12月在成都片区正式投入使用。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信息化项目相关负责人江东泽介绍,简单来说智能红外相机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信号回传视频资料,另一类是在没有信号、电源的情况下,通过无线自组网技术实时传回。自从智能红外相机投入使用之后,不再需要管护人员耗时一周左右去人工回收影像资料,这不仅较大程度地减少了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打扰,同时也能第一时间拿到最新影像数据,及时有效地掌握片区内野生动植物的资源状况。

除了具备传输更高效快捷的优点外,野外的小动物们还能直接在智能红外相机前“刷脸卡”。当动物在镜头前出现时,相机就会自动监测拍摄并实时回传。

截至2024年7月6日,智能红外相机已传回野生动物影像数据1.5万余条,其中哺乳动物30种,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黑熊、黄喉貂、林麝、水鹿、小熊猫、中华扭角羚等珍稀哺乳动物,以及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红腹角雉、绿尾虹雉等珍稀鸟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首次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范围内拍摄到了斑林狸的珍贵影像。

绿色化:建设生态廊道逐步修复栖息地

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导致野生大熊猫被割裂成33个局域种群,大熊猫的家园成为一个个“孤岛”。因此,搭建生态廊道,恢复退化大熊猫栖息地、提升大熊猫栖息地质量、保护片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尤为重要。

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推进建设的6条廊道之一,泥巴山廊道连接了三座“熊猫孤岛”,为野生大熊猫种群成功“串门”甚至“和亲”提供了便利。三年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的泥巴山廊道内,栖息地修复不断传出好消息,2021年12月10日、2022年1月7日、2024年1月,红外相机都在泥巴山廊道附近拍摄记录了大熊猫与幼仔同框的画面。

大熊猫廊道建设,不仅有利于保护大熊猫,受益的还有生活在大熊猫栖息地内的8000多种伴生动植物。这是大熊猫作为旗舰物种,对其他物种所产生的“伞护”效应。

栖息地修复效果正在慢慢显现,在荥经片区,红外相机已捕捉到近70种野生动物的身影。近几年巡护队在野外作业时,发现了四川第一丛弯柱杜鹃和当时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独叶草等新记录物种。近期还发现了凤仙花科凤仙花属植物新种,并将其命名为荥经凤仙花。

法治化:整合司法力量违法行为得到遏制

前段时间,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管理分局与平武县法学会、县检察院、县法院、县公安局、大熊猫国家公园老河沟管护站等团体会员单位组成联合巡护队,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平武片区高村乡老河沟、古城镇柏林村和山河村开展了一次常规联合巡护活动。

巡护队结合区域实际提前制定了巡护路线,对区域内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挖滥采等涉林涉野违法犯罪行为和相关安全隐患进行了严格排查。同时,巡护队还积极开展了森林草原防灭火和生态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工作。

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管理分局法规督查部部长王朝文介绍,在以法治化促进科学规范管理方面,绵阳片区为确保国家公园过渡时期生态资源综合执法监管不脱节,探索设立了“公检法”派驻工作站,并建立了部门之间工作协作机制,进一步厘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部门职能职责。

此外,在平武县先后探索设立王朗、雪宝顶、老河沟、宽坝林场管护片区人民法院巡回法庭4处,设立老河沟、王朗、虎牙、泗耳、土城、小河沟管护片区公安警务工作站6处和人民检察院联络站6处,基本上实现了平武县片区国家公园全覆盖。

王朝文透露,近年来,通过不断整合司法力量,辖区内破坏生态资源的案件能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也让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日常管理、监测工作更高效、顺畅。”

文/苟春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