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对自然生态系统实施最严格保护措施的区域,往往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这么重要的区域,如何把它保护好呢?
与野生动物为邻、在荒无人烟的深山架设摄像头、保护野生动物……马宇是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业高级工程师,他还有一个身份,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自然体验培训师。
5月22日是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让我们一起听,“秦岭卫士”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的那些故事。
那些故事:被红嘴蓝鹊啄头“警告” 与狗熊“擦肩而过”
马宇告诉记者,有一次和同事巡查,顶着烈日钻进一片茂密的阔叶林,突然头顶被什么东西抓了一下,还有点疼,原来是一只嘴巴通红,尾巴长长的鸟,叫作“红嘴蓝鹊”。因为进入了它的“领地”,因此,红嘴蓝鹊对他们进行“警告”和“宣誓主权”。
说话间,这只鸟从空中调转,像战斗机一样对着马宇俯冲下来,马宇和同事抱着脑袋拼命跑,直到跑出了几百米,没见红嘴蓝鹊追过来,这才长出一口气。
“我的同事有被蛇咬伤过的,有被羚牛角顶伤过的,有被竹子扎透了脚底的,还有在野外迷失了方向,不得不找个山洞过夜的……”马宇说。
一次野外监测工作途中,马宇的同事突然听到前方有动物吼叫,听起来像是狗熊。此时,他们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么就原路返回,确保人员安全,但当天的监测工作终点就无法到达,意味着前功尽弃。
经过商议,大家决定先就地休息一会儿,观察一下周围动静,确认狗熊离开后,再前往目的地。过了20分钟,远处似乎已经完全安静了,为了确保安全,大家边前行边呼喊壮胆,这样也有利于把狗熊吓走。
通过那次监测工作取回的相机发现,这个区域已是狗熊的常见活动区,在他们取相机之前的半小时,一只成年狗熊刚刚从这里经过。
生活条件:保护站焕然一新 安全更有保障
保护区都位于深山之中,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自然不能和城市相比。马宇表示,工作人员最初住的简易土坯房,顶棚上常有老鼠爬,他们戏说老鼠在顶棚跑像是跳舞,啃房梁的木头像是拉大锯。还有一次晚上回到宿舍,开灯后发现书桌上竟然盘了一条王锦蛇,正在睡觉。经查看,发现蛇原来是从后窗顺着电话线爬进来的,随后大家赶走了“入侵者”,紧接着开始整治住处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随着工作条件的不断改善,现在的保护站已经焕然一新,安全性更有保障了。冬季的取暖从烧柴到烧煤,再到现在的暖风机;用水从去河边提水到自行引流河水,再到现在是社区统一建的自来水。房间、屋后进行了全面整治,野生动物溜进房间的事也很少见了。”马宇说。
保护成效:村民纷纷“变成”义务护林员
保护区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村民们也看在眼里,加上多年坚持的宣传工作深入人心,保护区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悄然改变。一些过去习惯于盗伐、盗猎的村民成了义务护林员。
近两年的监测工作发现,保护区主要保护物种秦岭羚牛的数量为350头左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70多头,到建立保护区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而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质量、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等也都处于不断改善中。一些一度很少见的动物,如林麝、小麂、猪獾、褐河乌、白顶溪鸲、环颈雉等,如今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站在院子里或者公路上,常常能看到它们的踪迹。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最美好的世界,我想,保护好这一片绿水青山,让世界保持多姿多彩和生机勃勃,那一定能够给每个人的美好世界增添底色。这条光辉的大道上,有你,有我,有我们每个人。”马宇说。
文/高乐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