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彰显医教融合理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5 14:10

学生群体的健康总是格外牵动公众的心。近日,国家疾控局发布《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首次明确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即多病中病因相同或具有共同的风险因素时,可采取多病共防策略)的概念,并提出监测和干预措施。新华社记者专访参与起草该指南的疾控专家,对这份指南的要点进行了解读。(5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

针对学生的常见病、多发病,长期以来多采取单病预防模式。比如,在预防“小眼镜”时,通常不涉及与“小胖墩”有关的内容,在预防“小胖墩”时,也很少涉及与学生脊柱弯曲有关的内容。学校组织与健康和疾病相关活动,通常也只针对单项而非合并项,所倡导的预防措施,大多针对单一疾病进行精准“点射”。

这次明确学生“多病共防”的概念虽然属于首次,但“多病共防”的理念早就被医务人员普遍接受。比如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冠心病、脑卒中、痛风等疾病,一些医生形象地称它们为“一个家族”,它们同根同源、彼此关联,甚至一起好转、同步加重。这些疾病的预防措施大同小异,应该“合并同类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的部分常见病也具有极强的关联性,比如学生长时间沉迷于玩手机对视力有害,也会导致孩子肥胖和脊柱弯曲,缺乏运动、大量饮用碳酸饮料,睡眠节律紊乱、夜间接触光源刺激时间过长、营养失衡等,均是多种青少年易患疾病的诱因,假如将这些诱因分开采取措施,就容易“按下葫芦浮起”,不仅浪费精力和资源,而且难以让起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医教融合的最大特点是“合”不是“分”,但过去普遍合得不够、分得太开。比如,过去医院开设学生心理门诊、学习困难门诊,通常不与教育系统联系。学生因近视、肥胖等原因到医院就诊,也多由学生自行前往,导致大量学生在暑期扎堆到医院看病。高质量的医教融合必须强化交流与协调,将医生请到校园开诊、在医院里不定期开设学生诊疗专场,甚至让医院的诊室有老师协调,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和运动场有医师值守,这样的医教融合才能融在一起并紧密合作。

事实上,根据这份指南,下一步,有关部门将积极探索并实践“政府-专业机构-学校-家庭-社区”五位一体的协作模式,医教融合将迎来升级版,有望形成更广泛的融合。

预防学生易患疾病也要注重“合”、减少“分”,假如一种预防举措能够预防多种疾病,其重要性排序就应该靠前。此外,病前、病中、病后所对应的一级、二级、三级预防,也要形成紧密融合和平稳过渡。如此的学生“多病共防”模式,是先进的医教融合理念的体现,这一模式若能得到较好贯彻落实,有望在学生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方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文/时本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针对冬季常见病、多发病,基层社区如何优化医疗服务、守护居民健康?
健康中国 2024-12-10
一图读懂 | 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十要义”
中国疾控中心 2024-06-13
北青快评 | 共同践行“十要义”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1
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十要义”发布
国家疾控局 2024-05-31
消除“病耻感” 医教结合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26
消除“病耻感”,医教结合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25
北青快评 | 托育有“医靠”,医育两相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8
超七成60+人群患慢病 专家提醒年纪越大越要防感染性疾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