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一居民区现墩台古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0 07:14

在北京市海淀区一社区内,隐藏着一座墩台状建筑,由于长年被民房包围,成为一处鲜为人知的古迹遗址。2024年4月19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对墩台进行走访,发现其并无法定文物身份,民间学者认为这座墩台是明代军事建筑的可能性较大,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已赴现场查看。

被建筑物包围的墩台遗迹

墩台遗迹,位于海淀区清河三街平房区。4月19日,北青报记者实地走访看到,由于建筑物将墩台包围,很难找到适宜的观察角度,透过一所平房的窗户看到,墩台东侧存在局部坍塌,黄土裸露在外,土块向周围滚落,残存的青灰色包砖与树木根系相互挤压,由于空间狭窄,很难看清墩台全貌。

墩台东侧存在局部坍塌

随后,记者绕到墩台西侧一座平房屋顶,找到一处相对理想的观察角度,可以看到墩台为圆柱体,目测直径在7米左右,残高约6米。墩台中央黄土裸露形成土丘,周围残留的包砖规整有序,但风化痕迹明显,并存在一处纵裂,青砖之间是一圈条石,石材表面有古朴的斧剁痕。在墩台西侧下方,有红砖包砌的护坡,是由当地群众垒砌,并非墩台建筑的原始遗存。

砖石结构

海淀区政协文史研究员杜泽宁,是土生土长的清河人。在杜泽宁的记忆中,上世纪60年代,清河当地多为农田,他曾远远望见这座墩台坐落在土坡之上,当时周围少有房屋,墩台被清河人视作地标建筑。时间来到90年代,墩台周边的住户逐渐增多,墩台上还架设有地理高程坐标。2010年前后,他在进行古迹考察时发现,清河墩台已被建筑物包裹,从外围已无法看到。

砖砌护坡

杜泽宁认为,历经朝代更替、岁月变迁,如今还能在清河看到古墩台遗迹实属难得,正是由于民房的包裹,才使得古迹保存至今,现在正在进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希望这一古迹能够得到妥善保护。

关于墩台的功能,杜泽宁开展了调查研究。

杜泽宁介绍说,通过走访调查,清河墩台是明代军事设施的可能性较大。墩台所在的清河古镇,曾经是京城通往居庸关古道、明帝赴昌平天寿山谒陵的必经之路,坊间有“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之说——在昌平至京师一线的古道上,昌平区的旧县村、白浮村设有墩台;沙河墩台在巩华城北,朝宗桥东南;清河墩台在清河镇北,古道西侧;双泉堡墩台在二里庄村北;小关墩台在德胜门外,今小关街东侧。这些墩台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是北京古道文化、军屯文化的实物载体,但实物已所剩无几。

墩台东侧

对于杜泽宁的调查研究,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表示,从鼓励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角度,必须肯定民间学者对古迹遗址的关注,但就此次发现古迹的功能与年代,还要等待文物部门的调查结果。

海淀区文物局:待条件允许将对这处古迹展开调查研究

4月19日,北青报记者从海淀区文物局文物保护科了解到,就清河墩台建筑,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得到消息后,已经到现场查看,初步判断年代肯定是老的,但由于其建筑被民房包围,很难将古迹的全貌观察完整,因此现在对其下结论、阐述文物价值还为时尚早。他们已经和当地政府沟通,要求保留好该建筑,马上要开始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待条件允许时将对这处古迹展开调查研究。

据北青报记者了解,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在北京开展。4月17日上午,在北京市四普办第十三次专题会议上,通报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总结会情况,研究各区普查队伍组建,并部署市普查宣传、实地调查等工作。

会上,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要求,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要以最高标准做好普查队伍组建、宣传推广、实地调查、整理总结等各项工作;要组织好本市四普培训,探索普查难点问题的解决路径,通过培训进一步凝聚思想和共识、掌握知识与技能,为下一步开展实地普查阶段奠定基础;要抓紧指导各区组建好普查队伍,细化工作方案,规范工作流程,确保实地普查工作见成果、出成效。

《北京青年报》2024年4月20日相关报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散落塔铭揭开京西古塔群之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9
北京海淀40个重点项目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强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6
清华附中教育集团东扩!北京海淀清河将添九年一贯制学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5
北京海淀两棵古银杏树有望挂牌保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30
丰台长辛店碉堡水塔成居民头顶隐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5
北京市民在京西山洞发现疑似金代题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9
长辛店大街重现“京西古道”遗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2
Qnews|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和文物保护取得重要进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