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创新让黄沙披绿
科技日报 2024-04-17 07:31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牧民苏和巴特尔非常忙碌。他与十几个乡亲一起来到乌兰敖都嘎查的治沙现场压草打障,每天能完成40多亩沙地的稻草网格铺设。这些稻草网格将为修建穿沙公路打下坚实基础。

“曾经,我们几代牧民都在‘沙窝’里生存。现在,压草打障能够锁住沙子,让家乡变绿。”苏和巴特尔说,“穿沙公路建成后,我们的出行也会更加方便。”

翁牛特旗是内蒙古东部地区受沙害最严重的县域之一。多年来,当地通过修建穿沙公路和网格化治沙,累计完成沙地治理331万亩。“2024年,翁牛特旗已经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5万亩。”在现场指挥的翁牛特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乌华说,治沙现场人数最多时,可达上千人。

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主力先锋姿态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早准备早部署,开春就开战,确保年内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完成758万亩、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完成549万亩。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锡林郭勒草原南端,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也是距离京津冀地区最近的天然风沙源。科尔沁沙地横亘内蒙古通辽市和赤峰市,距离首都直线距离500公里。两大沙地的“一颦一笑”会直接影响首都及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据了解,今年,赤峰市要完成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任务343万亩。截至目前,赤峰市在治沙工作中已累计投入资金超55亿元。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由1994年的3995.67万亩减少到如今的2661.9万亩,林草植被盖度达65%以上,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赤峰市的一项重要治沙任务是阻止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握手”。为此,赤峰市委、市政府成立以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编制了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方案。赤峰市森林草原保护发展中心主任吕景辉告诉记者:“在赤峰市,我们将两大沙地分为4个片区,每个片区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创新机制,推行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模式,让广大农牧民积极参与防沙治沙工作。”

因地制宜提高草原生产力

巴彦淖尔镇塔日根淖尔嘎查是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一处重度沙化草场。走进草场,记者看到科研人员正在采用小面积育苗、大面积栽植技术,带水补植驼绒藜苗木。经过3年努力,现在,塔日根淖尔嘎查的驼绒藜苗木的平均高度已达到100厘米,单株产量达到260克。同时,科研人员还在这里种植了冰草、扁蓿豆和木地肤等多年生牧草。

据了解,多年生旱生半灌木华北驼绒藜具有抗逆性强、防风固沙效果好、营养价值高、利用年限长等特点,可以改善荒漠草原区域的沙化情况,还能为当地牛羊提供优良牧草。通过科学治理,目前,塔日根淖尔嘎查的1700亩重度沙化草场生态得到有效恢复,草地植被覆盖度较2021年提高50%以上,草地生产力提升了一倍多。

近年来,内蒙古依托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的优势科研力量,在重点科技项目及“揭榜挂帅”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沙化草原精准识别与诊断技术、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化草原生态种子包研发与应用技术、沙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示范、高产优质乡土草品种选育等研究。

科研人员根据不同坡度和地貌将沙地分为平坦区、缓坡区、陡坡区和风蚀坑区,因地制宜,打造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目前,这一模式已在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乌珠穆沁草原中推广应用,有效恢复了当地植被盖度和生物多样性,提高了草原生产力。

内蒙古科技厅副厅长于潍告诉记者:“为精准实施‘三北’工程,破解‘三北’工程建设场景中的重大科技难题,内蒙古科技厅将通过项目牵引,整合汇聚区内外优势科技力量与资源,加快形成创新链条,实现科学治沙,为内蒙古荒漠化综合防治与绿色发展提供成熟技术和系统方案。”

文/张景阳 史子龙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