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校毕业生远离求职陷阱,还需更多实招硬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9 07:17

教育部近日发文,提醒广大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期务必提高防范意识,警惕“付费内推” “实习生套娃”“虚假招聘”“非法传销”,牢牢掌握“求职秘笈”,避免落入招聘陷阱,实现尽早顺利就业。

当前,正值“金三银四”求职就业黄金期,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借机挖“坑”设陷,“付费内推”“有偿就业”“实习生套娃”等乱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当此之时,教育部有的放矢发出避开求职陷阱的专门提示,既十分重要,也非常必要。

既往,一些毕业生之所以落入求职陷阱,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有限、防范意识不强。有人因为学习繁忙等原因疏于关注防骗宣传,自信自己“绝对不会上当”,骗子的伎俩都是“小意思”,不会骗到自己头上。殊不知,骗子不仅会利用少数毕业生求职焦虑和想走捷径等心理,而且骗子挖“坑”设陷手段也在升级换代。

比如,一些付费内推项目,屡屡让毕业生上当受骗落入陷阱,其中有的毕业生就是盲目自信听不进劝。对此,教育部在提示中指出:警惕“付费内推”,不要轻信无任何要求且薪资待遇异常高的招聘信息,否则很可能“馅饼”变陷阱,到头来自食其果。

侥幸心理也是导致毕业生落入求职陷阱的“祸首”。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招聘信息,打着正规公司招聘的旗号,以看似规范的流程通知面试,用优厚的薪酬、广阔的前景等拉拢、诱骗毕业生入职。少数毕业生虽然发现“单位”涉及违法犯罪活动,仍然留恋高薪待遇,抱有侥幸心理,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此,教育部发出提示:一旦发现可疑情况或者被骗,立即拨打110报警。这一提示极具针对性和导向性,堪称一剂防范求职陷阱的警示良药。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事关广大学子切身利益,事关千家万户的冷暖。让毕业生避开求职陷阱,除了要在提醒上下功夫,还需相关部门和高校拿出更多实招硬招。近年来,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强化求职防骗意识的宣传与引导活动在各地高校日益密集起来,但此类活动仍需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比如,可将各地高校毕业生遭遇的求职骗局案例编制成册,或邀请人社、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办案人员来校开设防骗讲座或课程,等等。应当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各高校对校内招聘信息要更加严加审查,为毕业生筑牢避开求职陷阱的坚实安全屏障。

各地人社、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应当积极作为,完善联动执法机制,创新监管执法举措,主动向各类求职陷阱“亮剑”,让问题中介和不法分子无藏身之地。这方面,一些地方已作出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以来,北京积极实施2024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集中推出了十个专项行动,其中之一是“实施就业权益护航行动”。在实践中,北京市人社等部门进一步畅通线上线下举报投诉渠道,全力惩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等行为,千方百计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将专项行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又逢求职就业黄金期,青春逐梦再起航。广大高校毕业生应不断增强防范意识和能力,时刻保持防范警惕心,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同时保持良好心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就业岗位,走稳走好求职就业路,在人生历练中不断成长进步,让青春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绽放绚丽之花。

文/威利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