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只蚕宝宝开始,带你走进江南丝绸的世界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07 07:11

清明,是农耕时代古人顺应农时观察天体运行总结出来的节令。清明时节,除了采茶,其他方面的农事也很繁忙。南宋诗人翁卷有诗云:“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首题为《乡村四月》的诗,就描绘了四月南方地区农村劳动的紧张、忙碌,这其中包括了采桑喂蚕。

清明大如年

蚕花盛会祈丰收

在江南养蚕地区,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清明大如年。”每到清明时节,拳船云集,水上竞渡,民俗巡游,技艺展示,四方乡民聚在一起,举办一场祈求蚕桑丰收的盛大集会。

总台央视记者何莉:在湖州南浔的蚕花盛会上,不论是当地的乡民还有四方的游客,都希望能够从蚕花仙子手中拿到这样一朵蚕花。养蚕地区,蚕农把养蚕的收成叫做“蚕花”。取得了好收成,叫做“蚕花茂盛”。养蚕时蚕娘会把蚕花戴在头上,或者插在蚕室内,希望蚕事丰收。因此这朵蚕花不仅是一份祝福,也是一份希望。

清明大如年,清明只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人们何以把它看得跟春节一样重呢?

湖州市善琏文化站沈虹: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浙江就成为丝绸生产、贸易和信息的中心。那清明之后蚕农就开始忙碌起来了,栽桑养蚕。养蚕是杭嘉湖地区老百姓主要的收入,人们通过节庆活动,祈盼养蚕丰收,所以过清明就如同农历新年一样隆重了。

在蚕花庙会上,处处能够感受江南蚕乡特有的文化。

总台央视记者何莉:当地蚕农正在制作一种养蚕工具,这种工具是用稻田里的稻秆做成的,取稻秆的中间部分,最有韧性。您看,做好的这个工具抖动起来像什么?是不是很像一条活灵活现游动的龙。这个养蚕工具叫做蚕龙。那大家猜猜这是做什么用的?

总台央视记者何莉:您猜到了吗?这是蚕宝宝的家,蚕农把蚕宝宝放在上面,吐丝做茧,俗称蚕宝上山。

除民俗巡游外,作为国家级非遗,高杆船技展演也是吸引了一大拨人气。表演者身着白色服装爬上一根十几米长的毛竹竿上,模拟蚕宝宝吐丝作茧的动作,桑蚕食叶、倒挂金钩、睡竹……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轮番上演,呈现出极为鲜明的水乡、蚕乡特色。

丝绸见证东方文明走向世界

位于浙江湖州的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多种以桑蚕丝为原料的织物。这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绸产品,距今已有4400年至4200年。一根蚕丝在传承中穿越千年,见证了东方文明走向世界的梦想。

江浙一带因产丝的数量和质量,逐步赢得“衣被天下”的美誉。最有名的就是辑里湖丝,辑里是湖州市南浔镇的一个小村庄。清朝时,辑里湖丝是皇家御用丝品,具有“细、圆、匀、坚、白、净、柔、韧”八大特点,一根湖丝能穿起8枚铜钱。传承百年的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台央视记者何莉:这是拉蚕丝展示,大家可以看到我手中这是一块蚕兜,大概是由50多个蚕宝宝吐丝做成的。其实拉蚕丝是一项非常考验技术的老手艺,据说没有10年的功夫是拉不好蚕丝的。今天呢,我们就和这些阿姨一起体验一下拉蚕丝,很有韧性,大家看到这就是我们平时盖的蚕丝被了。阿姨告诉我们说,像这样一个一斤的蚕丝被,大概需要1500多个蚕宝宝吐丝做成。

从5000多年前在桑林中发现蚕,到驯养家蚕,再到栽桑养蚕、传承编织技术,丝织业凝结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浙江桐乡,蚕农们正在河面上进行一场速度与激情的比赛。踏白船也称摇快船。清明之后,蚕事即将开始,这些船是到外地买桑叶的重要交通工具。如果蚕叶不够,蚕宝宝没得吃,蚕农就要轻舟飞棹、日夜兼程去买蚕叶,往往一两天之内就得打个来回,对行船速度要求非常高。

总台央视记者何莉:因水成市,人们至今沿袭的赶集风俗,庙会、集市自古就与贸易如同风火之势,互融互通。今天行走在运河古道上,仿佛看到了几百年前码头的繁荣与兴旺。

文/记者 何莉 蒋晓平 赵迎晨 焉然 杨尚沅

编辑/王朝

相关阅读
冷空气持续活跃 明后天早晨有多冷?一张图带你看
中国天气网 2024-12-13
国庆假期旅游市场有多火爆?一组数据带你了解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0-09
隧穿天山的奇迹!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预计年底贯通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9-29
国内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开始盾构掘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9-01
买房后被推销电话“轰炸” 谁泄露了我的信息?
央视新闻 2024-08-20
2024暑期档电影票房破100亿
央视新闻 2024-08-18
儿童异物卡喉怎么办?家长必学,关键时刻能救命!
健康中国 2024-08-04
清代内务府满文杂件(第二批)档案向社会开放利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