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泳思(之十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3 07:25

公元前164年,张骞出生于汉中郡城固(今陕西城固)。汉武帝即位初期,张骞任郎侍从官,组成使团,由归汉胡人堂邑父任向导,于公元前139年西行,至公元前126年归汉,历十三年。出发时,一百多人,归来仅剩张骞和堂邑父二人。而后,张骞以校尉身份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得胜返回后被拜为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任张骞为中郎将,再率300多名随员,二次出使西域。于公元前115年偕乌孙使者数十人返抵长安,因功拜大行令,列于九卿。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汉后,汉庭才了解到西南方有一个身毒国,了解到华夏的外部世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使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出生于汉水中游南阳盆地西鄂县(今南阳市石桥镇)的张衡(公元78年-139年),不但以《东京赋》《西京赋》《归田赋》《同声歌》等作品扬名于东汉,与司马相如、杨雄、班固齐名并称“汉赋四大家”,而且以发明“浑天地动仪”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花开两枝,再表“医圣”。汉水中游的南阳盆地,还诞生了一位医学伟人——出生于涅阳县(今邓州市)的张仲景(公元150年-215年)。张仲景以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名世,与华佗、董奉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并被后世誉为“医圣”。

灵魂之水。《周礼》云:“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春秋战国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丧”,出现了争天下必先争人才的“蓄士”“养士”风潮,出现了一大批“不耕而食”的能人、贤者,并发展成为独立于其他阶层的士大夫阶层。

这个阶层人才辈出、群英荟萃:思想家老子、孔子,政治家管仲、商鞅,军事家孙武、孙膑,谋略家苏秦、张仪,医学家扁鹊……这些闪烁于中华文化星空的雄才人杰,建立了彪炳于史册的功业,“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士可杀,不可辱”“舍生而取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士大夫精神也应运而生。

汉水,也走出了独具禀赋的屈原、宋玉。这是汉水灵性之势所必然!

孔子当年观水时说,河水长流不息,如道之流传,所以君子见水必观。汉水就是“道”的综合体现:既柔情似水,又至刚而能滴水穿石;既至洁,又能洗刷万物之尘埃;既与万物相容,又利万物而不争。汉水的灵动、高洁、妙然,无出其右!

《史记》云:“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商末周初,祝融部落的后裔、芈姓荆人酋长鬻熊,立国于汉水边的荆山一带,建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周武王时,鬻熊之重孙熊绎被封于楚地,立“楚”为国号。

起源于汉水流域的楚国国君的后裔、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后代的屈原,出生于丹阳秭归。从小饮汉水长大,沐浴汉水的灵性,汲取汉水的精华,屈原是名副其实的汉江之子,血脉里流淌着、骨子里传承着汉江的“上善之水”。他天赋秉性中,好学而向上,嗜书成癖,有“石洞读书”而“巴山野老授经”之奇遇;打小与民众休戚相关,有与世同悲的情怀;有“诗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的春秋大义,有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务时的“美政”主张;有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的家国情怀,有虽遭贵族排挤诽谤两次被流放而九死不悔,最终投江殉道的旷世悲歌……生于汉水的屈原,最终葬身于汨罗江之水!

水是屈原的生命和灵魄,他毕生都将水的魂魄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楚辞。屈原的诗歌,与汉江流域的民风息息相关,与《诗经》的“二南”一脉相承。抒写的男女情思、志士爱国,真切而丰富;抒写的人神之恋、狂怪之士、远古历史、天神鬼怪等,具有汉水边普通的人性之美。在“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离骚》)中,屈原把理想、遭遇、痛苦、热情等熔铸成诗篇,闪耀出“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鲜明个性光辉。《天问》是“心善渊,与善仁”神话诗篇,表现唯善是从“诸恶不作,众善奉行”的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言善信,政善治”代人或代神的表述,充满浓厚的时代气息。

源远流长的汉水,悠长而宁静、清澈而浩瀚,早已化为中华民族奋斗史上永不凋谢的灿烂之花。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一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文/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