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提高个税起征点不是单纯的数字游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1 16:04

提高个税起征点,是近年来“两会”讨论的焦点。今年“两会”,很多代表委员提出更具体建议,有的建议把个税起征点提高到1万元,也有建议将个税起征点提升至8000元。

确切讲,个税起征点应该称为个税免征额。8000元也好,10000元也罢,免征额的提高,意味着8000-10000元月收群体的个税税负减少了。目前,能够达到8000-10000元收入的群体属于稳定的中产阶级。若是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代表们建议的区间,几乎中低收入群体都不需要缴纳个税。

代表委员们关注民生福祉的愿景令人感佩,而且提高个税起征点也存在经济和民生等方面的合理性。毕竟,上一次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也和“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建议和舆论场的跟进有着密切联系。随着经济发展,民生对美好生活也有更高要求。加之近年来,国家也不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既给市场主体减负提升市场活力,也为社会个体减负增强消费动力。

距离上次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已经过去6年。适当提高个税起征点,也是应有之义。不过,提高个税起征点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

表面看去,个税起征点提高到10000元,几乎所有工薪阶层都不用缴纳个税工薪阶层月收入,虽然众说不一,但从相关数据看,在广大中西部地区,月入万元属于相对较高,在东部发达地区也属于中上收入水平。因此,若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万元左右,对所有工薪阶层而言自然是好消息。但是,从2023年全国税收数据看,全国税收收入181129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个人所得税14775亿元,同比下降1%。作为四大税种之一,若个税起征点再次提高,在全国税收占比中会显得失衡,这无助于涵养国人的纳税人意识。

此外,提高个税起征点,看似减轻了绝大多数工薪阶层的税负,属于普惠性税利大红包。但客观上,月收万元群体的中产阶级获益更多,对低收入群体而言反而相对不公平。5000元的个税起征点,是低收入群体独享的减税红利,若将个税起征点惠及绝大多数工薪阶层,个税所蕴含的公平内涵也就打折了。更重要的是,个税起征点提高至万元标准,部分高收入群体也是获益者,这会减损个税调节收入的意义。

个税起征点调整,既要看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就业情况和各群体收入情况,也要充分考虑国家财税增收以及社会公平等各种因素。我国的财税体制是公共财政为人民,包括个税在内的各种收入要纳入公共财政总盘子,然后再通过合理科学的预算进行财政转移。我国的财税体制决定了“锅里满才会碗里有”,因此个税起征点要合理调整,但不可以是看上去“很美”“很过瘾”的数字提升。

更为公平的做法是,除了个税起征点的合理调整,还要充分考虑到覆盖社会各群体、更加公平的个税政策设计。如2019年开始实施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涉及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信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等内容,上述专项附件,不覆盖了全体国人,而且兼顾了近年来社会民生的热点关切,是实实在在的税政干货。

数据显示,2019年实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加上2018年10月1日提高个税起征点和优化税率结构等因素,合计减税4604亿元,使2.5亿纳税人直接受益,人均减税约1842元。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公开发行,文中指出,下一步应继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适当扩大综合所得征税范围,完善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显然,单纯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并不在内。尤其是,近两年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经济复苏面临挑战,对市场主体的大规模减免税还在继续,这一方面拉低了居民收入增幅,也降低了公共财政收入。在此情势下,比提高个税起征点更为迫切的或许是对专项附加扣除项目进行完善,实现精准减负。

文/宇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