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一卡“通”三地 让京津冀走得更近了
新京报客户端 2024-02-29 17:22

十年前的早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此后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十年后的今天,新京报评论部特别推出“2·26重要讲话十周年”系列评论,以共同见证京津冀协同发展非凡十年。

▲天津西站一景  图/新华社

前不久,住在河北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的北京籍老人邓淑云不小心扭到了腰,出现压缩性骨折。她就近入住河北燕达医院,北京朝阳医院派驻燕达医院的专家为她做了手术。

据报道,作为定点医疗机构,该医院开通了北京医保实时刷卡结算。这意味着像邓淑云这样的北京籍老人,在河北就诊无需提前申请备案,更免去了奔波取药的麻烦。

京津冀三地异地就医取消备案,朝阳区、滨海新区、廊坊市签署框架协议,率先瞄准群众看病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目前,三地已在持实体社保卡就医、乘坐公交地铁等方面基本实现互通互用。

这样的“一卡通”,极大方便了三地民众的生活。而这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同城化”、民生红利持续释放的一个缩影。实际上,跨区域的产业协同、人员往来,关键就是要满足人的需求、解决人的痛点。

不同行政区域的“一体化”,从公共管理学角度而言,是要解决跨区域的合作治理问题,从传统的属地主义走向合作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同样面临跨区域的合作治理课题。

京津冀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其实也就是从民生福祉层面,让人们对协同发展发自内心地产生认同感,进而以积极的行为主体,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2022年8月17日拍摄的北京四中雄安校区  图/新华社

“一卡通”,让民众享受到一体化发展便利

元旦前夕,一条事关京津冀三地民生服务的新闻备受关注。

2023年12月26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在石家庄签署《京津冀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京津冀“一卡通”建设,加快实现三地社保卡跨省通用、一卡多用、线上线下场景融合发展。

京津冀“一卡通”建设的大背景,是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拓展,京津冀区域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

在这一新形势下,就医、社保,以及交通、文旅等民生保障服务已成为京津冀地区越来越多人的刚需。而像邓淑云老人享受到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是其中最能体现一体化速度和公共服务温度的一项内容。

社保卡,是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重要载体,也是民众享受一体化发展便利的关键抓手。

据了解,京津冀区域社保卡持卡人数已达1.15亿人,基本实现人手一卡,领用电子社保卡人数达8501万人,覆盖74%常住人口。目前,社保卡已成为京津冀地区民生服务的基础性载体,涉及政务服务、社会保障、交通出行、文化体验、旅游观光、就医购药等民生领域。

近期,北京换发三代卡、京津冀社保卡通用共享一体推进,与多部门协作,重点打通市政交通、文化体验、旅游观光等领域的应用,目前已经完成三地出行生活重点方面的场景服务拓展。

当然,京津冀三地在经济水平、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要在现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仍然需要继续在合作治理上做好文章。

比如,三地仍需要达成更多像社保“一卡通”这样行之有效的互动机制,调动各方主体参与合作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更多的新成果。

▲2022年6月6日拍摄的河北省固安县永定城·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  图/新华社

“同城化”,提升公共服务理念与治理能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落脚点无疑还在于增进民生福祉。就像小小一张“一卡通”,打破了部门、区域藩篱,使民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红利。

京津冀社保卡“一卡通”的推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的体现,也是三地政府“同城化”服务理念与数字治理能力提升的体现。

当前,社保卡的应用领域正从传统的社会保障走向更多元的居民服务,包括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辐射地域也从本地服务走向区域服务乃至全国服务。

京津冀社保卡“一卡通”的推行实践表明,以居民服务“一卡通”为抓手,加快社会保障的同城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将对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除了社保卡“一卡通”,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更多的领域,以更多的形式推进。

2023年7月中旬,京津冀三地政务热线在京签署《推动京津冀相关城市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协同发展框架协议》。

2016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相关城市政府服务热线共同研讨建立协同发展机制的工作方案,并达成共识,签署了框架协议。此为1.0版框架协议。多年来,其在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区域协同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7年后签署的2.0版框架协议,在推进三地热线在工作机制、标准建设、技术运用、平台贯通、信息共享、应急联动等方面,深入协同联动,为协同发展迈向新阶段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据“天津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2023年上半年,天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积极推进京津冀群众诉求异地转接、联动处置、信息共享,共受理涉及京冀的相关诉求5.8万件,直接解答1.34万件,妥善回应解决了物流运输、交通出行、户籍管理、入学转学和医疗保障等方面的热点问题。

此外,公共服务正在更多领域实现共建共享。十年来,京津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开展办学合作,三地建立了多个跨区域职教联盟和高校联盟。

老龄化背景下,京津冀“跨城养老”步伐也在加快。截至2023年底,河北省养老机构收住京津户籍老人近5000人,到河北社区养老的京津户籍老人近4万人,京津户籍老人来河北旅居养老达59万人次。

2024年年初,京津冀三地政务服务部门,联合推出了第五批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事项24项,事项累计达到203项。

事项具体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确认、其他行政权力、公共服务等5种事项类型,涉及公安、交通、税务、医保、药监、知识产权等14个部门,在三地自贸区内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在京津冀之间自由流动。

站在十年协同发展的历史性节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同城化”从理想走向现实,京津冀三地将走得越来越近,三地民众也将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红利。(记者 柯锐

编辑/张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