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百万年薪 扎根当地 传承民族文化 北京小伙成为“鄂伦春的孩子”
成都商报 2024-01-25 13:07

■ 这个冬天,“尔滨”的走红让神秘的鄂伦春族走入聚光灯下。而被称为鄂伦春老人们“共享孙子”的北京小伙儿李京阳,因放弃百万年薪、离开大城市、选择定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也意外成为这波文旅热浪中的弄潮儿。

■ 从讲解鄂伦春民族文化“冷知识”,到将“科目三与鄂伦春斗熊舞结合”的视频发布,李京阳运营的个人视频账号在一个月内涨粉数十万。除了视频内容紧跟热点以及本来的趣味性,网友们更多感动于他对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份执着。

■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在对李京阳的专访中了解到,他曾是摄影圈内知名的商业导演,2015年在机缘巧合下,因受邀为鄂伦春族拍摄非遗宣传片,意外走进这个鲜为人知的部落。此后的近9年中,他用镜头持续记录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也因前后采访对话了50位鄂伦春族老人,李京阳在互联网上有了个新名字——“鄂伦春50位老人的共享孙儿”。

■ “我在网友眼中是鄂伦春的共享孙儿,而在鄂伦春老人的心目中,我也是散落在外的鄂伦春子孙。如今,我只是又回家来了。”李京阳说。

为鄂伦春族拍摄非遗短片

“能助力民族非遗传承,比挣百万年薪更有价值”

在摄影圈内,李京阳早已小有名气。作为年薪百万的商业导演,他曾和国内知名导演合作拍摄过纪录片,世界著名奢侈品牌、国内一线明星也都曾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但2015年,李京阳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因受邀进驻鄂伦春自治旗拍摄非遗短片,他此后渐渐萌生了离开北京,放弃百万年薪,到内蒙古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定居的想法。

这一年,李京阳原本计划到非洲徒步,但妻子怀孕让他留在了国内。正是这样的契机,李京阳接到了国内一档旅游节目的邀约,前往鄂伦春自治旗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片。令他都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次邀约,自己的命运也悄然改写。

“现在我已经不是一个商业导演了,我更像是文化记录者和传承人,希望用我的镜头、文字、语言,追上鄂伦春族民族文化消失的速度。”谈及扎根当地的原因,李京阳如是说。

《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鄂伦春族人口仅有9168人。人口的稀少和长期的隐居,让李京阳意识到,“再不去记录传承,鄂伦春的民族文化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就会被世人所遗忘。”

2015年刚到鄂伦春自治旗的李京阳,对当地的一切充满好奇:他们在山林里怎么生活?头上的狍角帽是怎么做出来的?带着种种疑问,2015年到2020年,李京阳几乎每年都会用两三个月时间进入内蒙古、黑龙江的鄂伦春族居住地开展调研、采访等工作,记录鄂伦春族的技艺、文化。

找到传承民俗文化的入口并非易事。李京阳告诉记者,与鄂伦春民族相关的文字记载非常少,要挖掘其背后的民族记忆、民族技术、民俗文化,只能找当地老人,从他们的口中得到答案。

鄂伦春族受到网友关注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对其民族服饰产生了浓厚兴趣,其实,彼时刚到鄂伦春自治旗的李京阳也有着同样的兴趣和好奇。在他拍摄的非遗申报片中,其中一项便是“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而这一项非遗短片,就花费了李京阳近三年的时间。

但对于李京阳而言,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他告诉记者,“能够为鄂伦春族的非遗申报尽力,未来若某项技能失传,则能够通过我的短片进行技术复刻,这些‘成就’带来的荣誉感要远超百万年薪的吸引力。”

搭上哈尔滨文旅出圈顺风车

他的视频号火了,“一周播放量能达到上亿次”

短视频里的李京阳,还搭上了本次哈尔滨文旅“出圈”的顺风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没想到哈尔滨这波‘泼天的富贵’能‘泼’到我头上来。”记者在李京阳的短视频账号@少年星期八 中看到,从2022年12月发布第一条视频到今年1月23日,他已累积起18万粉丝,点赞超273万,共计发布作品262个。从视频内容来看,包括鄂伦春最后一个萨满口述、鄂伦春文化科普、鄂伦春传奇老人口述史等多个主题。

让李京阳火起来的,是一条关于“鄂伦春冷知识”的科普讲解视频。视频中,李京阳头戴狍角帽、身着狍子服,对外地游客关于狍子服的误读进行澄清,并讲述狍角帽的来历。

谈及拍摄该视频的初衷,李京阳表示,这是因为他无意间发现很多网友对鄂伦春族的穿搭理解有误、对鄂伦春族的民族文化认知有偏差,因此才想做一个科普,让人们对鄂伦春族有更清晰正确的认识。但令李京阳没想到的是,该视频发布仅2小时后播放量便超过了700万,相关话题也冲上微博热搜。

随着这条视频的出圈,李京阳也渐渐走入舆论视野。从大家以为他是鄂伦春少数民族,到发现他实际是北京小伙子,“身份反转”让他一时间圈粉众多。随后,更多网友发现,从2022年12月发布的第一条视频至今,他在过去2年多时间里持续为鄂伦春族的民俗文化“鼓与呼”,相关视频播放量也随即陡升。

李京阳向记者分享了视频爆火后的喜悦,“比如,我和鄂伦春族年轻人拍摄的《科目三》视频,在其中加入了鄂伦春族斗熊舞的元素,很快播放量便超过了1300万。粗算下来,现在一周的账号视频播放量能达到上亿次。”

“个人火起来不算什么,但作为一名文化记录者,能通过我的视频让鄂伦春文化火起来,确实非常兴奋。”李京阳自豪地表示。

与文化技艺失传的时间赛跑

定居鄂伦春自治旗,成为老人们的“共享孙儿”

2020年,33岁的李京阳作出了改变人生的新决定:定居鄂伦春自治旗。如今,虽仍旧保留着北京户口,老婆孩子也生活在北京,但李京阳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扎根在当地,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到城市中去。

他告诉记者,之所以在2020年后决定定居当地,是因为这一年鄂伦春族一位被称为“活化石”的老人离世,还有一些老人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因素,让他在非遗文化传承工作上遇到了阻力。他也因此逐渐意识到,此前每年两三个月调研记录的节奏,或许已赶不及记录更多鄂伦春族的历史。

“鄂伦春族只有本族语言没有文字,历史要靠口口相传,如果老人离世,就意味着那些保存在他们脑海中的文化技艺也会随之消失。”李京阳说。

当然,留住李京阳的还有鄂伦春族热情好客、淳朴自然的风土人情。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收到的一份特殊礼物——用桦树皮制作而成的树皮盒子。

“不在于盒子的价值,而在于背后的心意。”李京阳表示,树皮盒子出自一位鄂伦春族老奶奶之手,这样一个小小的桦皮盒,从扒桦树皮、刮树皮、缝合、做盖子、压出花纹等工序,前后制作周期要7天左右。“这么一个小小的桦皮盒,其实相当于奶奶一周的收入。”

李京阳喜欢和族里的老人聊天,他的个人视频账号中,专门开辟了有关“鄂伦春族传奇老人口述史”的部分,如今这部分视频已更新至13集,播放量超百万。

也因在这些年里先后对话了族里50位老人,李京阳前不久又再次爆火网络,成为网友们口中“50名鄂伦春族老人的共享孙儿”。李京阳表示,网友眼里他是鄂伦春老人们的“共享孙儿”,但在族人心里,他实际是散落在外的鄂伦春子孙,“如今,我只是又回家来了。”

眼下,李京阳已经适应了鄂伦春族人的生活方式,他在当地租房子居住,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常年的共同生活,让族人对李京阳有了信任。“过去是我们去寻找传承人,现在老人们会主动找上我分享故事。记录鄂伦春已经从单纯的工作,到如今渐渐融进我的点滴生活。”

但也有人对李京阳宣传鄂伦春族文化的动机提出质疑,认为他的做法实际是蹭流量,目的是要网络带货。对此,李京阳回应称,他从2015年就开始做鄂伦春族文化记录宣传工作,那时的他,并没有预料到鄂伦春族会“出圈”,因此并不存在蹭流量一说,“我只需要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就行,将来也不会直播带货。”

“为了记录鄂伦春族文化,我已花费了近百万,之前工作赚的钱基本花完了,目前没有资金来源,只能抵押汽车、卖股票、退商业保险来获得一些资金。”对于未来该如何筹集资金,进一步保护鄂伦春族文化,李京阳表示暂时还没有具体的想法,但也无需社会帮助。

文/杨雨奇 张珺洁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京蒙协作开新篇,鄂伦春文化走进西城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6
视点 | 京蒙协作新篇章 鄂伦春文化走进西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6
视窗|黑龙江黑河:鄂伦春族乡欢庆古伦木沓节
新华社 2024-09-14
一头驯鹿背后的鄂伦春自治旗 58元狍角帽卖火了 鄂伦春族人终于“被看见”
成都商报 2024-05-20
赋能经济发展 第二届民族文化市集活动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6
鄂伦春狍角帽走红网友催义乌生产 义乌制帽企业:考虑材料、成本及季节等因素暂不生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0
“乡村振兴—鄂伦春旅游摄影展暨民族特色产品推广展”在西城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7
兴安岭“最后猎人”的新生
新华社 2023-09-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