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愿意去图书馆借书了吗?
湖南日报 2024-01-14 16:36

近日,高校图书馆借阅量下降的现象再次受到舆论关注。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特别是近3年,纸质书借阅数据呈断崖式下降趋势,部分学校降至最高峰时的一半甚至1/3。”

报道中有不少直观的借阅数据:浙江某高校图书馆馆长介绍,10年前生均年借阅有7册,现在3册不到。东北某高校图书借阅量2019年为24万多册,2022年仅为8万册。

坦白讲,高校图书馆借阅量的下降已经不算“新闻”了,它是近年来诸多图书馆乃至城市书店,在电子书、听书等新阅读模式的冲击下,所普遍面临的问题。又因为高校图书馆身处大学校园,故而更受关注,也引发了大家对“大学生不读书”的担忧和思考。

那么,当这个问题再次摆在眼前,我们应该担忧吗?如果连大学生都不去图书馆借书看了,当他们走向社会变得更加忙碌,读书的时间会不会变得更少?

有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借阅量”并不能和“不读书”划等号。也就是说,大学生们的阅读时间并不少,只是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变得多元。他们不再依赖图书馆里的馆藏书籍,而是通过自行购买书籍,通过电子书、网页、音视频等方式完成阅读。更何况,通常情况下,图书馆里的书籍更新并不及时,不能完全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

尽管如此,但仍有一点值得思考,那就是即便阅读时长不减,阅读质量是否可以保障?

身处信息化时代,我们常常有这样感受:看似读了很多,但能沉淀下来的却寥寥。诸多碎片化的段落,满足了我们对信息的需求,却也让我们渐渐难以真正静下心来,去看一些名著名作,甚至让很多人难以从头到尾地读完一本书。

在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我们在读书上,也不知不觉追求起短期的“性价比”。“五分钟听完一本书”“三分钟带你读懂这本书”之类,固然可以帮我们快速获取书中“干货”,但不能取代阅读本身。有些时候,读书恰恰需要慢功夫。如果能啃完一本大部头,虽然花费的时间会更长,但也会有更深刻、更长久的收获。

而图书馆作为一处“精神殿堂”和“文化地标”,它是厚重的,它恰恰可以带我们扭转一些读书中的问题。就像同学们更愿意去图书馆自习,因为那里有一种天然的氛围,让我们不自觉地静下来、专注起来,让我们可以沉浸式地投入到读书学习中去。图书馆的藏书也一般较为丰富且经过筛选,有助于帮助同学们调整阅读结构,引导大家尝试深阅读、严肃阅读。

也正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借阅量下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图书馆不能因为多元化阅读的冲击,就默认接受了借阅量减少的现实。身处校园,高校图书馆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比如可以更“听劝”一些,倾听同学们的需求,继而有针对性地做出改变;再如,与各院系、与学生会、团委共同策划活动,增强同学们与图书馆的连结;或是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拓展自身服务功能等等。

毕竟,让大学生更多地走进图书馆,让图书馆不再只是自习室,让书籍流动起来,让阅读流行起来,也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责。

编辑/叶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