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到什么程度算“冻伤”?皮肤发红时就要警惕了,冻伤后如何正确处理?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4-01-05 17:30

据中央气象台预计,近期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低。受新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地区气温下降4~8℃,多地经历了“今冬最冷白天”。

寒冷的冬天,有一种特有的伤害叫「冻伤」。冻伤后的皮肤不仅又红又肿,还会让人痛痒难忍,甚至留下瘢痕。

警惕冻伤,注意这些信号

任何皮肤部位的发红或疼痛,都表示冻伤可能已经开始,应尽快从寒冷区域离开或对所有裸露部位的皮肤加以保护。

凡有以下迹象都可能表明冻伤:

①某块皮肤出现白色或灰黄色。

②皮肤感觉异常坚硬或呈蜡状。

③皮肤感觉麻木。

冻伤的等级分类

无冻伤(1级)的皮肤没有颜色或手感变化。

亚冻伤(2级)属于轻微程度的冻伤,可导致皮肤发红发冷、颜色发生变化,然后会感觉麻木。亚冻伤不会对皮肤造成永久性损伤,可以采取急救措施治疗。

浅表冻伤(3级)会使皮肤出现温热感。皮肤复温12~36 h后,可能会出现充满液体的水疱。

深度冻伤(4级)可能会感觉到麻木,关节或肌肉可能无法动弹。复温后24~48h会出现大水疱。

身体三个部位更容易冻伤

冬季常见的冻疮,常发生在身体血液循环较差的“末梢”。身体这3个部位尤其需要预防:

1、耳朵

除了耳垂有脂肪组织可以保温外,耳廓其余部分只有很薄的皮肤包着软骨,里面的血管非常细微,保温能力极差。

在寒冷的户外,可以佩戴柔软的耳包、帽子,避免耳朵暴露在外。如果因戴帽子或耳包造成耳部出汗,注意及时擦拭。

2、手部

冬天穿衣服时,如果袖口太紧,易造成血液循环不畅,导致末梢循环不良。

冬天穿衣服不要太紧,手腕不能被勒出红印,以能伸进一根手指为宜;如果怕冷,可以选择在袖口有针织收口的服装;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时,可在手部涂抹护手霜保护。

3、脚部

鞋子并不是越紧越保暖。过紧的鞋子易使末梢血液循环不畅,双脚更容易感觉寒冷。

鞋子、袜子和鞋垫要合适,保持干燥。鞋袜大小松紧要适宜、透气性能要好。鞋子最好选较为宽松的,并注意鞋带不要系得过紧。

冻伤时的三要三不要

用雪水搓洗冻伤处的“土方法”是不科学的,这样会加重组织损伤。如果发现冻伤了,要尽快脱离寒冷环境。

如果患者冻伤但没有失温的指征,并且暂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可按以下方式处理。

①要尽快进入温暖的室内。

②要用温水(非热水)浸泡患处。

早期最紧急的治疗就是用40℃~42℃的温水快速复温。比如手冻伤了,把手泡在温水里半小时左右,泡到手发红变软湿润以后就差不多了。

③要用体温温暖冻伤部位,如用腋下温暖冻伤的手指。

④不要用冻伤的脚走路,不然可能会增加损伤。

⑤不要用雪擦或揉冻伤部位,不然可能会增加损伤。

⑥不要使用电热毯、烤灯、火炉、电暖器等取暖,冻伤部位已经麻木,很容易引起烧伤。

学会识别风寒指数,避免冻伤

风寒指数是指不同风力级别和气温时的体感温度差异,它与风和寒冷造成的裸露皮肤热流失速度有关。

风力级别越高,身体热量流失速度越快,皮肤温度越低。风力级别很高时,即使气温不是特别低,冻伤等严重的天气相关健康问题也更可能发生。不同风力级别和气温时的体感温度和可能发生冻伤的时间见上表。

要注意的是,冻伤并不是只发生在寒冷的东北地区,江南地区反而比北方更常见。

冬季江南地区湿度较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湿冷”,水的导热性比空气更好,身体散热更快。

此外长江流域地区一般没有暖气等设备,皮肤长时间处于湿冷环境下,更易发生冻疮。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冬季到来,寒潮、降温天气随时来袭,要谨防冻伤!
人卫健康 2024-12-06
又痛又痒!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冻疮!
厦门疾控 2024-12-06
警惕!那些“温柔”的烫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2
零下15℃爬山被冻伤“南方小土豆”险截肢
南方都市报 2024-01-30
冬季出行,别让意外伤了娃
湖南省儿童医院 2024-01-27
赏冰玩雪,防寒保暖要做好这些
健康中国 2024-01-25
天寒地冻 小心这些皮肤病惹上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5
天寒地冻 小心这些皮肤病惹上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