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成都商报 2023-11-14 13:07

11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

根据中疾控公布的数据,9月我国新增新冠死亡病例45例。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介绍,近期我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目前全球和我国流行的 新冠病毒变异株都属于奥密克戎

据介绍,今年8月下旬至今,全国报告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数已连续10周下降,全国发热门诊、哨点医院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率均呈持续下降趋势。据悉,全球和我国的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和我国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都属于奥密克戎。最近一周采样的病毒测序结果显示全部为XBB的亚分支,未发现生物学特性发生明显改变的变异株。王大燕表示,国家对新冠病毒仍然在进行系统性的多渠道监测,数据定期在中国疾控中心网站公布。

我国已进入流感季节

有记者问道:甲流、支原体肺炎以及单核细胞增多症,我们现在听到的比较多,为什么新冠疫情之后,我们感觉身边呼吸道传染病更多了呢?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表示,其实每年冬季都是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目前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率没有比往年增加。新冠疫情期间采用严格的呼吸道防控措施,随着防控的常态化,今年这些疾病又回归到疫情前的表现。

童朝晖说,每年冬季都是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常见的比如肺炎支原体、呼吸道病毒,尤其是流感病毒,比夏季和春季活跃,导致感染明显增加。这些疾病的特征和往年一样,愈后都比较好,不需要担心。国家流感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已进入流感季节,目前以甲型流感为主,也有乙型流感流行。单核细胞增多症也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疾病,主要由EB病毒或巨细胞病毒导致,疾病呈自限性,发病率没有比往年增加。

童朝晖表示,新冠疫情期间,由于大家采用严格的呼吸道防控措施,因此支原体、病毒感染等急性呼吸道疾病比其他年份有下降。随着防控的常态化,今年这些疾病又回归到疫情前的表现,发病水平和疫情前比回归正常。

“大家觉得和前三年比,今年的呼吸道疾病好像增加了,(其实是因为)近三年全球范围监测支原体感染处在较低水平,再结合它每3-7年周期性流行的规律,因此今年儿童支原体肺炎呈流行趋势。大家要注意,做好个人的防护是预防的关键。”

确认病原以后再用药 而不是靠猜想滥用药

近期,网络上有很多人说自己全家都感染了支原体肺炎,但也有人认为其中很多成年人感染的是新冠。对此,童朝晖建议在确认病原以后再用药,而不是靠猜想滥用药。

据悉,支原体肺炎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北方地区在秋冬季流行,南方地区一般是在夏秋季流行,儿童每三到七年会出现地区周期性流行。它是以发热、咳嗽为主的临床表现,在起病时表现为有剧烈的、阵发性的、刺激性干咳,可伴有头疼、流涕、咽痛、耳痛等。童朝晖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流行中,3岁以下的儿童也有感染,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但是病情没有明显加重。

据悉,肺炎支原体是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之一。根据我国2016年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南以及有关数据监测,肺炎支原体是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因之一,每年秋冬季高发,儿童和青少年易感。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因此在无防护的情况下,在人口密集场所如幼儿园、学校会集中暴发流行,家庭成员感染支原体也比较常见。

据童朝晖介绍,流感以冬春季多见,往往有流行病学史,有流感和疑似流感患者的接触史,以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起病,随后出现咳嗽加重、呼吸困难和肺部的体征,甚至全身症状更重,如高热、病程进展快、乏力、头疼、肌肉酸痛等症状表现明显,影像学表现与支原体肺炎相似。肺炎支原体感染也有一部分是高热的病人,但是病程和流感相比往往会进展慢一些,同时,肺炎支原体感染随着病程进展也会出现剧烈的刺激性干咳。所以童朝晖强调,呼吸道标本检测比较重要,比如甲型还是乙型流感病毒,抗原和核酸检测可以区分。

童朝晖介绍,北京朝阳医院近期支原体核酸检测检出率成人是5.59%,儿童是40.34%;流感抗原检出阳性成人是29.67%,儿童是4.94%。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肺炎支原体、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的症状相似,可以通过抗原、核酸检测来明确病原学诊断。建议大家在确认病原以后再用药,而不是靠猜想滥用药。

会上,北京市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不鼓励多用药物预防儿童肺炎。对于预防,刘清泉表示,小儿肺炎类疾病从中医来看,归属于“风温肺热、温燥”类疾病,其发生与孩子体内的积热重非常相关,所以要在这个时候少吃一些油腻的、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一些蔬菜、蛋奶和容易消化的。另外,一定要保持孩子的大便通畅。

刘清泉不鼓励大家多去用药物来预防。他建议,如果孩子身体状态有特殊情况,可以去医院看一看,判断可以用什么样的药食同源的药物进行干预,提出个性化的保健预防措施,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文/胡伊文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