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如何让年轻人投身家园共建?一群社区营造师发起的“串门”计划
成都商报 2023-11-03 13:37

■ 一周前,在玉林街道棕南社区,店主安妮开在社区里的闲置小店迎来了一群新朋友的“串门”。新朋友们来自成都不同的社区,有着不同的年龄和职业,他们从网上集结,素不相识,从未谋面。

■ 这场拜访带着一个很有“公共意义”的主题——可持续。他们希望串门打卡成都不同社区中与“可持续生活”有关的点位,并进行标记,最后生成一张“成都可持续社区串门地图”。

■ 行动的发起人和主理人,是一群社区营造师。他们将行动命名为“串门计划”,并以真人游戏的形式组织“串门”活动。

■ 每一位“串门”的参与者,都被称作“玩家”,而每一个社区“串门”点位,都会被设计成一个游戏“副本”。“玩家”们通过“打副本”完成种种任务,来体验不同社区的可持续生活方式,从而向自己所在的社区、生活圈子扩散可持续生活理念。

■ 刘前是计划的发起人之一,他从未想过“串门”这件事如此具备号召力。7月发起至今,“串门计划”的线上游戏大厅陆续涌进来了280多名“玩家”。

■ “一次次的‘串门’串起来一张越来越大的地图,也串起当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全新的情感链接。”刘前说,社区营造的过程,也是社会关系重构的过程。“串门计划”作为一个社区营造项目,它发起的意义就在于让每个人找到自己在社区生活中的角色、意义和归属感。而事实证明,这对于当代人尤其年轻人,确实是有吸引力的。

■ 在成都,有超过3000个城乡社区遍布各个街道。社区营造师作为社区中的新角色,正用他们天马行空的创意,为社区生活注入活力。一个很新潮的现象是,在许多社区营造项目的吸引之下,大量年轻人愿意回归到线下,投入时间成本与精力成本,参与进家园共建的活动当中来。

■ “社区营造”是如何吸引年轻居民的?又是如何重塑新时代“邻里关系”的?以“串门计划”为主要案例,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深度组记者对此展开了调研。

欢迎来我“家”串门!

“串门计划”发起至今,已经带“玩家”们打了5个“副本”。棕南社区中安妮开的“登登闲置优选”,是“串门”的第5站,是地图上最新标记的坐标。而在那份已经很“扎实”的地图上,还标记了位于成华区跳蹬河街道天府社创中心的“GEO+可持续发展”、位于温江区寿安镇的天星村、位于龙泉驿区来龙村的亮佳鸿华二手市场,以及成都沸物社设计工作室等点位。

“这是一张不断生长的地图”,发起人刘前说:“我们现在串门已经‘串’不过来了”。

刘前告诉记者,大家“串门”的频率平均半个月一次,但接下来还有大量点位等着“玩家”们去“串门”和标记。比如郫都区安德街道的泉水药园,再比如龙泉驿区同安街道的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但大多数“串门”点位,并不是活动的组织者去寻找和对接的,而是来自“门主”的邀请。“参与‘串门’的小伙伴,只要他们身边也有与可持续生活相关的点位,他们会积极踊跃地变身‘门主’,诚邀大家‘串门’”。

比如服装闲置店店主安妮在看到了“串门计划”的发起后,不仅参与了活动的共创,还诚邀大家“到自家‘串门’”。于是就有了“一换衣服的可持续之旅副本”。

再比如“GEO+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合伙人蒋Sir,他的机构与刘前工作所在的成华区社区发展研创中心本就相邻,所以得天独厚地当起了“门主”,成为了“串门计划”的第一站。此后在其他的点位中,蒋Sir则成为了“串门”的常客,成为了活动共创小组的一员。

其实,刘前也不知道为什么“串门计划”能展现出如此的生命力。

刘前的本职身份,是成华区社区发展研创中心的发起人,是一名全职的社区营造师。发起“串门计划”,是因为团队希望策划一项聚焦“可持续”的社区营造项目,号召更多人来参与身边可持续生活的营造。“我们为这个项目的名字讨论了很久,想过‘参访’、‘打卡’等等很多名词,最终‘串门’打动了整个团队”,刘前说,或许也正是“串门”这个名字,打动了上百名素不相识的“玩家”们。

 今年7月初,“串门计划”通过社区发展研创中心的微信公众号发起,同步建立微信群。令刘前意外的是,计划刚发布,群成员迅速破了百,而后又轻松突破了二百人。

“他们中许多人是可持续话题的关注者,但更多人是被活动本身吸引后从而关注可持续话题的”,刘前告诉记者,“串门计划”的参与“玩家”,有教师、有外科医生、有程序员、有全职妈妈,甚至有中学生。“串门”这件事,确实激起了许多人结识友邻、参与家园共建的潜在愿望。

“串门”串起了什么? 人与人关系的重建

“我是大雷,一个在现实中的社恐,我的朋友圈很小……今天是周末,我决定去刚认识的新朋友家串个门,顺便吃个饭。我的新朋友‘天星村’,是坐落于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西南方向的一个花木编艺村落。

来参加‘串门游戏’的小伙伴,虽然我们很陌生,但在这里,就算我们是陌生人,一句‘嗨,很高兴认识你’也可以让我们娓娓而谈。这在工作节奏快的城市可能会很难,因为大家都很忙,忙着为柴米油盐操碎了心……期待下一次去你家‘串门’。"

这是“玩家”大雷在一次“串门”后写下的参后感。

那一次,“串门计划”带着20余名“玩家”走进了天星村,打卡学习天星村“通过艺术化的手段打造家园,并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实践。学习之余,大雷最感慨的,是“串门”串起的人与人之间顺其自然的情感。

其实,“串门计划”的设计,本就带着这样的目的。在天星村的“串门”游戏副本里,“玩家”们的角色被分为6类,分别是教练、画家、记者、作家、学者和神探。“玩家”们各自认领角色后,要带着角色去完成相应任务。教练负责带团队破冰和热身,画家负责手绘记录,记者负责拍摄,作家负责笔记,神探负责复盘,而学者则负责升华与总结。至于游戏的组织方,刘前及他团队的小伙伴,都只作为游戏的“NPC”,因为他们希望达到的最终效果不是“单方面输出”,而是“玩家共创”。

大雷拿到的就是学者角色,他在“串门”后撰写了长长的参访总结与参后感想。15岁的流星是一名就读于成都四中的学生,他的角色是画师,热爱插画手绘的他,把现场体验的一幕幕都画在了纸上。

游戏中甚至设计了许多“彩蛋”。刘前及共创小组成员提前在村里藏下了许多有记号的银杏叶,谁找到了叶子,就能获得一个有关天星村可持续生活的小故事……

游戏中,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角色与任务中收获成长、体会,与情感,刘前说,“相较而言,地图能够绘制成多大,反而不重要了”。

常有人向刘前问起,“串门”的意义究竟在于“可持续社区生活”的推广,还是人与人关系的重建?“二者兼有,且二者是相互推动的”,在刘前看来,在社区营造的语境之下,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主体一定是相互关联着的人。只有把人动员起来了,让人觉得有趣,觉得温暖,这群人才有可能一起做一件有公共意义的事情。

他将这种关系的缔造称为“新邻里关系的重塑”。“玩家”们虽然未必全部是地缘关系上的近邻,但都因共建家园的美好愿景而相聚,相互“串门”,相互邀请。

而他们之中的很多参与者,已在计划着在自己所在的社区开展“串门”分支,发起社区内小范围的“串门”活动,动员起近邻打开家门,迎接来客。玩家“吴主任”的想法,就是让“串门计划”延伸到各个社区中,让每个社区都有人自主发起“串门”行动,让地图更大,更满。

串门玩家“影”的点子是,可以去参观邻居家的阳台花园,厨余堆肥等绿色生态的可持续生活方式,从而结识社区里更多关注可持续生活的人。只要邻居们肯打开家门,又有何不可呢?

年轻人为何愿意投身社区营造? “利他与利己”“公共与有趣”

何为社区营造?从纸面上的概念来看,社区营造,是从社区生活出发,集合各种社会力量与资源,通过社区中人的动员和行动,社区完成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的过程。

“串门计划”虽然地理跨度大,但在刘前看来,其本质依旧是社区营造活动,并且活动的未来,将随着更多社区居民的加入,与各玩家的在地社区链接更紧,构建一个庞大的社区营造网络。“现在还是去不同社区串门,将来会是在各个社区内,‘玩家’组织邻居们相互串门”。

“串门地图”在生长,“串门计划”在扩大。刘前认为这个项目最大的经验,就在于真正调动起了人。

曾几何时,社区与居民间链接感不强,居民邻里间关系淡漠,居民不关注公共空间与公共事务,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在刘前看来,并不该否定当代人,尤其年轻人的公共意识而是要在活动方式、发起方式、参与方式上做文章。生活在各个社区中的年轻人,他们普遍有着好的教育、好的素质,以及前卫的观念。他们天然拥有公共意识,对真诚的社交也有着天然意愿。他们能够感受到“利他”的快乐,也愿意为“利己”去争取权益。但一切的发生必须有趣,必须“自然而然”。要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公共空间,自然而然地参与一场活动,自然而然地与身边人产生新的链接与情感。“串门”能吸引人主动参与,正是因为这份有趣与自然而然。

其实策划“串门计划”的社区营造师团队本就很年轻有趣。刘前只有28岁,喜爱“观察街社的人和事”;叉子是“在逃设计师”,专门用创意策划推动社区营造;而严艺文则是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专业的在读博士,“喜欢听社区里不同人的声音”。

“据不完全统计,社区里面叫得上名字的工作超过了1600项,仅仅依靠政府兜底和社工服务肯定是不行的,要动员居民的力量”,刘前说,许多年轻人很关心公共事务,甚至已经投身其中,“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参与的方式变得有趣、自然”。

“经常有人质疑青年人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度,但事实未必如此”,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联合创始人金静说。

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是位于上海市新华路街道的知名社会组织,有着大量“出圈”的社区营造案例。其中一个案例的主理人叫蓉儿。她喜欢带着孩子看艺术展览,于是在社区做艺术文化及邻里交互活动。当万圣节她带着孩子们讨糖时,店家都非常欢迎,这也产生了一种新的社区关系。如今,讨糖活动已变成新华街的习俗,每年会有新的家长加入,阵势越来越大、越来越好玩。

“青年人对于和自己生活、工作以及周边环境息息相关的各种事务,都是在意并且有行动力的。而且青年人更有创造力,不墨守成规,会为社区提出很多有趣的点子。”在金静看来,年轻人不是不关心社区,不关心公共空间,他们只是可能没有得到一种信任和机遇,或者觉得社区的事情还不够酷、没什么发挥余地。“所以,要为青年人在公共事务的参与中搭建创造更多元的舞台。”

文/王垚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拍“大片”、建阳台花园……成都一群年轻人为独居老人“圆梦”
成都商报 2024-12-23
玛氏宠物营养发起互惠生态共建,推动人宠和谐社区商业繁荣新篇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30
来自江西的律师 在成都村里当起“数字游民”
成都商报 2024-07-29
高德联合网约车平台发起承诺:将持续完善网约车安全管理规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8
共建绿色家园 东城区龙潭街道龙北社区开展春季义务植树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6
面试招室友,在客厅办活动:一群年轻人的非典型合租生活
中国青年报 2024-01-10
社区营造:当居民的想象更新落地
解放日报 2023-08-14
定福家园南社区福盈家园3号院获评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