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 我们选择“做自己”,也和世界“在一起”
中国新闻网 2023-09-28 21:40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9月27日在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东西问·中外对话”论坛上表示,孔子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是贯通旧邦与新命的有力见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需以旧邦滋润新命,以新命转化旧邦,以主体性包容多样性,以多样性丰富主体性。

“东西问·中外对话”论坛由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中国新闻社山东分社、东西问智库协办,以“探寻中华文化世界意义,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王博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图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 梁犇摄

王博表示,孔子的一生可用“传承过去,开创未来”来概括,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善用传统文化典籍作为教育弟子的教材,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被奉为经典,深刻影响并塑造了中国社会,至今仍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我们今天想要贯通旧邦与新命,传统与现代,就必须关注时代问题,把握时代精神,做到立足当下。”王博解释称,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重建秩序成为最大的时代课题。孔子把仁义的价值注入礼乐,用伦理的精神改造社会。在孔子的观念中,“仁”即“爱人”,是儒家精神的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是将家庭、国家和天下塑造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在此基础上,孔子为之坚守的礼乐秩序经千秋万代不断焕发生命力。

“孔子见老子”是汉代画像石中的重要题材。在山东济宁市博物馆汉碑室,两位中国伟大思想家的“史诗级会面”被永远印刻在石像上。孔子谦逊地弯着腰拱着手,虚心向老子请教,并为老子送上贽礼,这是古代拜师的礼仪。

王博表示,面对不同的观点,孔子表现出了“和而不同”的处事态度: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从而促进相互理解。“孔子礼贤下士、虚心向学,儒家思想经过对话和观点的碰撞也日渐丰富起来。在整合中创新,在传承中创新,在融通中创新,这正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生动体现。”他说。

王博表示,“以史鉴今,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向世界敞开胸怀。中华民族很早形成族类意识,我们保持着自身文化的根基和主体性,选择‘做自己’,但也一直具有天下情怀,在‘做自己’的同时和世界‘在一起’,并不断地丰富‘自己’。”

他说,“未来已来,过去未去。每个不同的时代都会提供文化创造的基础,我期待并呼吁这个时代能出现通晓变化、洞察趋势、以古持今、以一持万的人才,成为新时代文化精神的确立者。”

编辑/高艳

相关阅读
“和合共生”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8
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人民网 2024-11-30
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人民日报 2024-11-26
我们的传承坚定有力
人民日报 2024-11-19
汉江泳思(十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2
历史|《旧邦新命讲谈录》出版 北京大学郑开教授解读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奥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9
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显底气
人民日报 2024-01-04
商务印书馆三种学术名著书系再添新成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9-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