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最大且逆势增长 广东为全球红树林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南方都市报 2023-09-28 11:36

在全球红树林以每年0.3万-0.7万公顷衰减的背景下,我国是少数几个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之一。广东,是全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湛江红树林面积逐年逆势增长,被国际湿地专家称为世界湿地恢复的成功范例。亮丽成绩的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红树林保护工作的十分关心,是广东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硕果实。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了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叮嘱“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2022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宣布,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湛江金牛岛,实地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他强调:“红树林保护,我在厦门工作的时候就亲自抓。党的十八大后,我有过几次指示。这是国宝啊,一定要保护好。”

“跨‘粤’山海·绿美广东”系列报道第三篇,讲述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为全球红树林保护提供“中国方案”的故事。

探路

“海岸卫士”的伤痛:因城市化快速发展遭到破坏

近50年来,全球超过1/3的红树林消失

青林漠漠,碧水如练,白鹭横飞。湛江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游人如织,旖旎的自然风光引得行人驻足玩赏、打卡拍照。放眼全球,红树林的命运不容乐观,1980年到2000年间,全球35%的红树林被砍伐,相当于每年损失近15万公顷,是全球森林损失速率的4倍,目前仍以每年0.3万-0.7万公顷衰减。

红树林,是大自然的馈赠。它生长于陆海之间,是多种湿生木本植物“手拉手肩并肩”聚合而成的自然杰作,其实它们身穿绿色衣裳,但因主体红树富含丹宁物质,被砍伐后遇空气氧化而现红色,故名“红树林”。

红树林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可靠的“海岸卫士”,它能为人类防风消浪、护堤护围、净化海水。它也是生态多样性的“涵养库”,鱼虾蟹贝等在此找到栖居之所,众多候鸟不远千里来此越冬,全球有340多种受威胁物种,以红树林为主要栖息地。它还是固碳界的“王者”,其碳固定速度是陆地森林的4倍,是温室效应的“减压阀”、气候变化的“减缓器”……

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类对红树林的生态价值知之甚少。当城市化飞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紧张时,人类第一时间想到了向海洋索取空间和财富,处于陆海之间的红树林便成了牺牲品。有统计称,近50年来,因围海造田、围塘养殖、旅游业等造成的砍伐、破坏与污染,导致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红树林消失。

经济高度发达的广东也不例外,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红树林保护也曾面临严峻形势。广东省林业部门曾披露,“有的地方甚至在基干林带内,未经批准毁林开荒、采沙开矿、挖塘养殖、过度发展旅游等”。

关键时刻的抢救:建保护区遏制红树林锐减趋势

在全国率先将红树林地纳入林地管理

“湛江红树林在20世纪80年代曾被严重破坏,树林面积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仅5000多公顷。”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许方宏曾在接受采访时介绍。

湛江作为国家海水养殖的重点城市之一,水产产业链一直是当地农民致富兴家的支柱产业。但此前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围垦红树林进行水产养殖和农业生产等行为一度屡禁不绝,严重挤压了红树林的生长空间。

红树林被破坏,渐渐让一些地方尝到了恶果。“那些年常常是台风来一次,沿海的大堤就要修一次,很多没有红树林的地方就算修了钢筋水泥的大堤也一样被破坏掉。”许方宏曾介绍称。

中国自古就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传统。《逸周书》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古人很早就懂得大自然有其自身演化的客观规律。只有休养生息,给予恢复的空间和时间,大自然才会继续润泽众生、福荫后代。

1990年,为了遏制红树林锐减趋势,“抢救性保护红树林资源”,湛江设立了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最初保护范围仅限廉江市高桥、车板两镇沿海。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扩展到整个雷州半岛海岸的主要红树林湿地。

事实上,广东省早在1984年10月就建立了第一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广东内伶仃-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并在1994年颁布《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在全国率先将红树林地纳入林地管理,红树林资源保护有了法理依据,随后又陆续建立一批红树林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目前,全省红树林全部被纳入生态红线保护,其中被纳入自然保护地的红树林面积约6385.18公顷,占比60%。

“拉锯战”期间的选择:立制度严规范,禁止砍伐破坏

将“退塘还湿、退塘还林”进行到底

在自然保护地刚开始建立前后的若干年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拉锯战”仍在暗地里进行。比如,湛江当地在建立保护区后,便开始养殖塘清退工作,对养殖塘进行湿地恢复。但有村民不理解,“这几口鱼塘用了这么多年,怎么现在不给做了呢?”个别地方还出现一边退塘、一边偷偷毁林的现象。

“虾塘离海越近,抽海水的距离越短,养殖成本越低,不过这也迅速使沿海防护林丧失了容身之所。”当时粤西一村支书曾说。

广东省林业部门曾表示,全省损毁红树林绝大多数是因挖塘养殖造成的。1993年,森林保护专业毕业的年轻人林广旋被分配到湛江红树林保护区,成为保护区第一个正式工作人员。当年虾塘养殖之风兴盛,有时潮水退下,海滩上一夜之间便围起虾塘。

“当时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工具,只能用水泥做宣传标语,走路去巡护,春节也基本不放假,守着红树林不被破坏。”在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扎根30年,现在已是保护区高桥管理站站长的林广旋向媒体回忆道,从1995年到1998年,他制止过至少20宗围垦养殖案例。

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在开展红树林修复保护的工作中,广东各地形成一个共识:只有立制度严规范,严明法律法规,才能令行禁止,杜绝砍伐、破坏、污染红树林等行为。

在此背景下,2006年,《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出台,其中对红树林保护、红树林恢复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明确禁止非法移植、采伐、采摘红树林和其他毁坏红树林的行为。在后续的条例修订中,不断强化红树林保护方面的要求。2020年修订的《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增加了“红树林湿地保护”专章,从多角度系统明确了红树林湿地保护。

目前,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退了岭头岛红树林核心区养殖塘410.5公顷,异地增补核心区养殖塘714.7公顷,共管实验区内养殖塘4575.96公顷。

答题

实现增长的关键:破解“生长密码”,实施“复绿手术”

让红树林“栽下去、长起来、活得好”

红树林研究专家认为,让红树林自然恢复,相当于“封山育林”,从功能上看效果最好,但缺点也很明显:耗时长、见效慢。

红树林的繁殖方式比较独特,种子没离开母体就开始萌发,发育到一定程度后才脱离母树,掉入淤泥,几小时就能长成新的植株,或随波漂流择地扎根。但红树植物的生长却十分缓慢。在我国,大部分红树植物要经历30年才长2至5米高。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郭国感慨,一棵红树苗要长成成熟稳定状态的红树,需要超过70年时间。

而且,红树林对生长环境要求颇为严苛。如果红树林严重受损,原来的生态系统改变后,便有可能不再适合红树林的繁殖,若仅依靠自然恢复能力,红树林还可能不增反减。

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红树林的增长,人工介入的“复绿手术”就显得至关重要。几乎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同时,广东各地开始着手营造人工林,重筑生态屏障。精细的人工干预,促进了广东红树林资源加快恢复。

但红树林的人工修复并非易事。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苇20多年前大学毕业到湛江工作,当时正是省里下大力气扭转红树林保护危机的关键时期,保护区积极种树复绿,然而单纯种树的成活率并不高。当年业  内对种植红树林人工林有一句调侃的顺口溜:“一年生,二年死,三年死光光”。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总结经验教训,工作人员认识到,要想让红树林“栽下去、长起来、活得好”,不仅要管种,还要管养。按照张苇的说法,红树林的保护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了这片树林,我们需要考虑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海水盐度、外来物种等各种因素,各个群落就像齿轮,环环相扣,相互影响。”修复红树林的难度,不啻给红树林再造一个“万物的家”。

为了弄清楚红树林的“生长密码”,茂名多次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到电白区考察论证,整顿清理水东湾内非法占用滩涂养殖鱼虾塘,引种桐花树、木榄、海南海桑等优良新品种,成功解决了种植红树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不高等造林技术问题;阳江海陵试验区积极推动加强与专业团队的合作,引入国际国内红树林种类科研项目落户,借助科学家的智慧和专业能力,促进湿地保护和建设走上科学化轨道。

凝聚全社会共识:不能“只此青绿”,而要“全盘复绿”

“借智借力”,发动社会力量、引入社会资本

红树林的保护与修复是一项任务艰巨、成本高昂、耗时久远的工作。如果没有全社会的凝聚共识,离开了群众的积极参与,红树林很有可能只能停留在“只此青绿”,“全盘复绿”只能成为纸上空谈。

为此,省内各地纷纷探索“借智借力”,发动社会力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到红树林的保护修复中。

孙莉莉是深圳市一家影视文化公司的负责人。2009年,一次企业家聚会经历,让她看到了企业家们投身环保的热情。深受触动的她,在2012年参与发起并成立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2015年以来,在孙莉莉的牵头推动下,福田区政府正式将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委托给基金会管理,基金会成为全国首个托管市政公园的公益机构。

孙莉莉带领团队巡查广深渠、新洲河碧道,每天记录并上报排水、水质等状况,组织志愿者开展外来物种清理,创办自然教育中心进行红树林科普。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红树林也用宝贵的生态价值回馈保护它的人们:经科研机构测算,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每年提供生态服务价值达1.92亿元,涵养水源约72.30万立方米、减少降温能耗3009千瓦时,削减城市暴雨径流14万立方米,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今年8月14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前夕,一支由深圳少年组成的“绿水青山守护团”,抵达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入红树林腹地。他们聆听专家讲座,走访调研草木生态,观摩动植物,写下调研日记。

“红树生长在不稳定的底泥、缺氧的土壤、高盐度的海水中,但有着顽强拼搏、团结向上的精神,这种钢铁般的坚强品质也感染到了我。”一位少年在听完专家讲座后说。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广东各地均围绕红树林保护开展针对少年儿童的自然教育活动。在走入红树林的一场场研学活动中,孩子们加深了对红树林生态价值的认识,也激发了保护、爱护、守护红树林的意识。

观察

到2025年广东红树林保有量将达到1.61万公顷

点“绿”成“金”、共建互利 广东经验获国际社会认可

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双管齐下,广东的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成效显著。

广东现有红树林1.06万公顷,分布面积全国第一,占比达39.3%。2020年8月以来,广东省累计营造和修复红树林分别达1732.03公顷和1727.80公顷。

湛江通过开展“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生态型经济试点工作,在宜林塘基、堆岛等较高处种植红树林,在养殖塘、潮沟等较低处养殖水产品,形成红树林、水域、裸滩交错的种养耦合布。以红树林生态系统反哺养殖塘内的鱼虾蟹贝等,提升渔业产品质量和品质,实现互惠互利。

绿意盎然、景色秀丽的红树林,还成为广东重要的文旅IP,成为各地游客的“打卡地”。位于广州最南端珠江出海口的南沙湿地景区,是珠三角保存较为完整的滨海河口湿地。南沙湿地通过红树林修整、红树苗栽种等途径优化水质,如今已成为每年秋冬时节候鸟南迁的重要补给地和中转站。每年寒意渐浓时分,这里便迎来万鸟齐飞、候鸟欢歌的景象。每逢节假日,大批市民前来观鸟赏林。

红树林还具有极高的碳汇价值。2021年6月,湛江完成了我国首笔红树林蓝碳交易。2021年12月,湛江市率先谋划海洋碳汇核算试点项目,力争构建广东省海洋碳汇核算体系。

今年9月26日,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以485元/吨的价格在深圳拍卖成交,成为全国碳汇市场的最高单价。此次拍卖所得将上缴深圳市财政,反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

从靠海吃海,到靠海护海,再到养海致富,广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出了一条红树林保护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根据《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到2025年,广东将营造红树林5500公顷,修复红树林2500公顷,建立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红树林保有量将达到1.61万公顷。

今年9月6日,《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提交的关于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标志着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下一步,国际红树林中心将通过建立开放包容、共建互利的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推动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的国际合作和联合行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文/马辉 王诗琪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图记|广东台山打造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
新华社 2024-12-19
点外卖也能做公益,美团青山计划守护“国宝”红树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2
广东发布新规破解红树林保护修复难题
中国新闻网 2024-08-03
我国红树林面积增长至43.8万亩 初步扭转面积急剧减少趋势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7-27
视窗|鹭鸟翩跹红树林
新华社 2024-05-18
广东今年计划营造红树林2600公顷 推动建立红树林造林奖励“指标池”
南方日报 2024-04-12
广东省级重要湿地增至27处 来新会小鸟天堂观鸟 到阳东寿长河红树林寻豹猫
南方都市报 2024-01-01
围堤养虾致红树林死亡获刑三年并处罚金
南方日报 2023-12-29
最新评论